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用高科技摸清8.24万平方公里土地“家底”

2019-07-23 17:18 来源:重庆日报


最新卫星技术,其影像分辨率达到0.2米,让调查数据更准确。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罗斌 摄

6月25日,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国土调查员深入田间地头。

6月25日,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国土调查员们正在进行当天的任务分解,以便高效精准地实施调查工作。
2019年6月25日,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国土调查员拿着设备,在田坎间穿行。

  核心提示

  2018年1月以来,重庆根据国家部署,启动了第三次国土调查。如今,重庆第三次国土调查已完成阶段任务,相关成果正陆续报送全国三调办接受国家核查。

  第三次国土调查查些什么?和第二次土地调查比有什么不同?运用了哪些高科技?重庆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6月25日,沙坪坝区青木关镇管家桥村,来了一个奇怪的人。

  那人背着背包,手里拿着一个平板,在田坎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只见他时而用手里的平板,对着庄稼地、鱼塘、农民的房子拍照,时而在平板上点点、画画。

  他在干什么?好奇的村民有的停下脚步远远望着他,有的干脆走上前询问。

  从他佩戴的工作牌上,村民们看到了“国土调查”的字样。“国土调查是什么?”“以前好像没有听说过。”村民们议论起来。

  “就是以前的土地调查,十年一次,这次是第一次更名为国土调查,你们没听说过不奇怪。”这个人名叫李杨,是重庆中科勘测设计公司的专业调查人员。

  他告诉村民,这一年多来,重庆有1363人每天干着和他同样的工作,最高峰时有近5000人。他们行走在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收集每一寸土地最真实的信息。

  这就是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土地”变为“国土” 一字之差但内涵更丰富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如何保护耕地,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确保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这些都是土地及自然资源管理的“大文章”。要做好这些“大文章”,必须要有土地方面的基础国情国力调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调查条例》的相关要求,我国每10年开展一次土地方面的基础国情国力调查工作。

  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市三调办常务副主任曹春华介绍,我市按照国家部署,曾开展过两次土地调查。第一次是1984—1996年的全国土地详查(下称一调),第二次是2007—2009年的全国土地调查(下称二调)。

  2017年10月,国务院部署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2018年9月,国务院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调整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下称三调)。

  曹春华说,重庆的三调工作,从2018年1月全面启动。“很多人觉得,国土调查跟自己关系不大。其实,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曹春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这些调查信息将帮助国家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为后续各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它既关系国家的发展,也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例如,一个农民要申请宅基地,管理部门就要在土地调查后形成的图上,查看占用的地块是什么状态,是耕地,林地,还是园地?是不是基本农田,符不符合规划等。”曹春华说。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其实应用的方面很多。”曹春华说,最直接的,就是用到国土管理的“批、供、用、补、查”上(批,即审批批准;供,即土地供地;用,即土地利用;补,即占补平衡;查,即执法、督查)。宏观管理上,调查成果将关系到国家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判断。

  “尤其是此次调查将‘土地’变为‘国土’,仅一字之差,但内涵深刻。”重庆社科院研究院王秀模说。

  在他看来,三调是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一次重要的基础国情国力调查,反映了中央机构改革最新的战略考虑,迈开了自然资源集中统一调查过渡的重要步伐,为实现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底板、一套数据、一个平台”打下基础。

  国家规定200平方米上图 重庆提升标准建设用地60平方米上图

  “相比于过去两次调查,三调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加精细。”曾参与二调的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土地调查所所长彭正涛,对此深有感触。

  首先,在比例尺上,2007年进行的二调,比例尺是1:10000;这次三调,农村执行1:5000,城镇1:2000。比例尺更大,表示内容也更详细。

  其次,提升了上图面积的标准。二调时,建设用地要求400平方米才上图,这次国家规定是200平方米上图,重庆结合实际,提出60平方米上图。“因为重庆的地形特点,造成农村很多村庄居民点分散,且面积较小”。

  彭正涛举例说,比如一个200平方米的宅基地,周围是农田,二调的时候这个宅基地就没有办法上图,因为达不到上图面积。图上显示的就是一片农田,没有房子。如果相关住户要办理手续,就会出现差异。因此,三调要求更加精细化,既要保障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也要保障老百姓的权益。

  耕地、林地等其它地类的上图标准也有提升。其中,耕地、林地分别从过去的600平方米、1500平方米提升到400平方米。

  此外,在过去的调查内容上,三调还增加了4个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8大类属性标注和24个单独图层。这也是前两次调查没有的。

  什么是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这是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根据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如耕地就有一个专项调查。”彭正涛称,那些在河道旁、林区、湖区的耕地,喀斯特地区的耕地、沙化耕地等,都要进行耕地细化调查。“这部分耕地,可能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无法长期稳定利用。今后国家在划定基本农田,实现占补平衡,实施土地整治的时候,对这些区域,可能就要重新考虑。”彭正涛称,之前的调查中耕地就是耕地,从来没有进行如此细化的调查。

  类似这样的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还有永久基本农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

  什么是属性标注?

  彭正涛举例称,如一块地,按地类划分属于耕地。那么在图上除了要区分它是水田还是旱地,并记录坡度、田坎系数、权属单位等基本信息外,此次还增加了耕地的种植属性标注,即要标注是已耕种,还是未耕种,还是轮作;如果是已耕种,还要标注种的是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还是轮作的作物。

  除了种植属性标注,还有恢复属性标注。比如过去的一块耕地,如今变成了非耕地,用来种草皮、栽果树、挖塘养鱼等作其它用途了。那么就要调查它,是通过简单清理就可恢复成耕地呢,还是要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工程力量才能恢复成耕地。这就叫“恢复属性标注”。

  类似这样的属性标注,一共有8类。

  什么是单独图层?

  彭正涛解释到,即在一幅图的基础上,再叠加一幅图。因此,三调最后的成果,相当于在一张基础信息的地图上,叠加了24张图(专题信息)。其中包括推土区、拆除未尽区、开发园区等等。

  如此一来,三调的工作量相比二调,大大增加。“三调的细化内容是二调的n倍,做起来难度非常大。”彭正涛说,其工作量的大小无法具体比较,但仅图斑数量这一项,三调就是二调的2倍。

  据称,本次三调,重庆调查人员勾画的图斑超过1000万个。勾画出图斑后,调查人员还要逐个图斑开展外业调查,并通过“互联网+”在线举证方式开展外业举证,最后按建库标准建立数据库,形成集影像、数据、图件、文字及数据库为一体的调查成果。

  采用最新卫星技术 一眼望去,植被、车辆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今年6月中旬,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攻坚,重庆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完成阶段任务,相关成果正陆续报送全国三调办接受国家核查。

  这意味着,一调用了12年时间,二调用了近3年时间,三调在工作量多出数倍的前提下,只用了1年多时间。

  那么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因为我们采用了大量先进的科技手段。”彭正涛告诉记者,二调时,影像的分辨率基本在2米左右,看起来很模糊,他们工作时困难也很多。而本次三调,全市采用了最新的卫星技术,其影像分辨率达到0.2米。

  0.2米是什么概念?一眼望去,植被、车辆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正是在高精度影像的帮助下,内业人员可以先结合相关资料,在影像底图上,把全部地类的利用状态勾绘出来,以此形成1000万多个图斑的数据基础,再进行外业核实和调查。而不是像2007年二调时,调查人员要先带着纸和笔到野外,用笔描绘下来,然后再回来输入计算机。“在这个环节,效率大幅提升。”彭正涛说。

  上千万块图斑并非画好就完事,还要去核查。这么大的工作量怎么办?

  市勘测院基础测绘分院工程师李晗介绍,“我们采取人机交互方式核查,人工逐图斑核实地类真实性和边界准确率,计算机自动比对找出变化图斑,人工再次对变化的图斑进行再次核对确认。”李晗表示,他们自己开发出一套叫“集景”的系统,该系统可根据标准设定,自动对比找出产生变化的图斑。

  记者现场看到,只需要在一个区域使用该系统,便会出现类似“进度条”的界面,然后依次对图斑进行比对,如果出现变化图斑,便会有提示。

  “全市1000万多个图斑,通过计算机自动比对,两天就找出变化图斑。”李晗说,目前这一系统已经申请专利。

  此外,为确保调查的真实性,三调还采用了“互联网+举证软件”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外业调查人员通过平板或手机,连接举证平台。外业调查人员开展现场调查时,举证平台不仅可通过全球定位获取现场人员的位置,还能实时回传现场人员的拍摄照片,并自动计算拍摄角度、距离、坐标、位置等信息,确保了调查数据真实,从源头上预防了数据造假。

  “现在的外业调查人员,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扛着大堆测绘仪器,而是一个平板就搞定。”彭正涛说。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还将以三调的成果数据为基础,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各类空间管控因素精准落地,逐步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同时,我市还将就耕地、建设用地、湿地、林地、草地、种植园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主要地类进行专题分析,以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相关新闻》》

  三次国土调查折射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进行了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每一次调查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折射出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变化。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叫土地详查。当时没有卫星图片,是以航片为底图来做的,而且没有实现全覆盖,有些地方没有影像资料,调查人员就用地形图作为基础资料。

  但地形图不是影像资料,无法反映地类的利用情况。因此人们只有在地形图基础上,通过全野外的调查,人工画上去,最后形成的成果也是纸图,没有建立数据库。人们要用的时候,就把纸图拿出来,更新也很不方便。

  2007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了覆盖全域的影像资料,也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此后,地方每年给国家上报变更调查的情况,国家实时更新,实现动态管理。但当时的比例尺、上图标准,以及调查内容的丰富性,与这次开展的三调还有明显差距。

  这次的三调,运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既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又能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我们可以看到,此举将极大促进自然资源数据搜集、整理、整合、应用,为提高土地资源配置质量效益,完善规划体系,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次国土调查时间

  1 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一调)

  1984—1996年

  2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二调)

  2007—2009年

  3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三调)

  2017年10月启动

  2018年9月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调整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 曾立)


 

责编:冬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