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乡村振兴大讲堂”下乡开讲

2019-07-24 10:27 来源:重庆日报

  “乡村振兴大讲堂”下乡开讲
  张孝德:读懂中国乡村 建好美丽乡村


七月二十二日,第二场“乡村振兴大讲堂”在江津区嘉平镇开讲,张孝德正在作主题讲座。(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张锦辉摄)

7月22日,张孝德正在作主题讲座。

7月22日,乡村干部现场和张孝德互动交流。

7月22日,听众们正在认真聆听。

   7月22日,由市农业农村委指导,重庆日报联合博恩集团主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堂”走进江津区嘉平镇,主讲嘉宾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研究部教授、博导张孝德,他以《迈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为题,向现场观众探讨了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话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大讲堂”主办方将第二讲开设到农民家门口,更具现实意义。作为江津区的农业大镇,嘉平镇致力于发展绿色农业,打造绿色生态农业镇。目前,该镇已初步建成集旅游观光和果实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初步形成了富硒产业万亩富硒茶、万亩富硒瓜、万亩富硒小水果等“五万工程”,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实践。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我们要认识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要了解乡村与中国的关系。”张孝德开门见山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乡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根,只有读懂了中国乡村,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那么,迈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究竟如何去实施?

  “乡村,事关天下和国家命运、事关中国发展底线和根基。乡村兴则中国兴。”张孝德认为,各地政府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千万不要以城市的思维搞乡村建设,不要以搞工业的思维发展乡村产业,更不要以治理城市的思维搞乡村治理。张孝德还提出,中国的乡村遇工业文明而衰,逢生态文明而兴,“未来中国的希望就在农村,特别是贫穷落后的中西部农村。我主张各地政府多发动当地人主动作为,激发劳动人民的创造能力。”讲座中,张孝德讲得头头是道、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台下听众兴趣盎然、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如何让乡村空间资源分配更科学?城市人下乡如何融入乡村?乡村发展的方向趋势是什么?在现场互动环节,观众就各自领域的困惑纷纷提问,张孝德一一详细答疑解惑。

  专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研究部教授、博导张孝德

  如今偏远古朴的乡村是以后的“奢侈品”

  建设乡村,先要读懂乡村;引人下乡了,乡村就活了;如今偏远古朴的乡村,恰恰是未来的“奢侈品”……

  7月22日下午,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本期“乡村振兴大讲堂”主讲嘉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研究部教授、博导张孝德侃侃而谈。

  听闻重庆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正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张孝德给予高度关注与肯定:“重庆发展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在地化。”

  访谈中,张孝德重点就重庆如何更好地结合山地特色振兴乡村,阐明了个人的观点,提出了发展的路径,以及中肯的建议。

  乡村建设

  不要以城市的思维搞

  “古人讲‘知行统一’,在乡村问题上,我觉得‘知’比‘行’更重要。”说起如何做好乡村建设,张孝德说,“如今,很多人把眼光投向乡村,想着要改变乡村、建设乡村。不过,大家在投身建设乡村前,先要读懂乡村。”

  他认为,乡村是中国的树根,城市是中国的树冠。乡村有悠久的农耕文明,有诗意的栖居环境,有多样的民居建筑,是中国生态文明的摇篮。然而,当前不少地区将城市美化思维照搬下乡,以建设城市的思维去肆意改造乡村,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农耕文化与生命温度。

  “读懂了农村,就不要以城市的思维搞乡村建设。”张孝德以建设房子为例。很多地方,不少老板按照城市建设的思维去建设乡村,耗巨资用钢筋混凝土在农村建宾馆、盖酒店。可是,这些建筑与田园风光格格不入,最终难以长久吸引人气。

  他介绍,52岁的北京人牛健就“读懂了乡村”。为了逃避城市的雾霾天气,他在京郊搭建起一个理想中的“都市桃花源”——一个用集装箱、生态建筑物、生态材料组成的,可以实现蔬菜自给自足的四合院。牛健把自己生活的图片传上网络之后,点击量达到10万余次,前往参观消费的人多达5000余人。

  “牛健院子的价值来源,就是青山绿水的乡村魅力。”张孝德说,乡村建筑就应该凸显当地民居特色,让游客去体验乡村田园慢生活,才能吸引城市人群下乡去消费“乡愁”。

  乡村产业

  不要以搞工业的思维发展

  说起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话题,张孝德特别强调,农业的对象是生命物,工业的对象是化合物。农业是共生产业,工业是竞争产业。因此,各地不要以搞工业的思维发展乡村产业。

  “乡村产业应该是小而美、小而多样化的生态群落产业。”张孝德介绍,这些产业应采用小规模化、有限市场化、多中心治理等生产方式,满足多元化农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短周期波动变化大,以稳定生产关系、保护生产力。

  他认为,农业会受到大自然规律的制约,不能以工业化的思维来发展农村产业。因为,单一的养殖规模过大,三五年后一般都会出现销售问题。所以,乡村发展任何一个产业时,都主张多样化、有限性,以获取相应的利润。

  而未来乡村产业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什么?张孝德认为主要有四类,一是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二是古朴纯粹的乡土文化;三是熟人社会的互助方式,四是生态环保的农产品。

  “基于此,乡村,特别是偏远古朴的乡村,恰恰是未来的’奢侈品‘。”张孝德说,当前各地纷纷推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除了乡村产出的优质农产品受游客青睐外,回归自足的田园生活、手工的艺术生活、自然的智慧生活、乡村的幸福生活,去体验乡村绿色的生活方式,将是乡村旅游产业稀缺的产品。

  而谈起重庆各地大力发展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张孝德高度赞扬重庆突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这样的产业布局,是在挖掘天地赋予的‘自然价值’。”

  不过,他还建议:“‘高效’一词主要还是工业化思维,我们在深度解读其中产业的利益时,要侧重于去开发其中的生态价值。在未来,‘山地’将比‘高效’更有卖点,应做大做强。试想,游客们看到‘山地’二字,很快就会联想到诗意的生活、立体的环境、绿色的农产品,进而产生向往力。”

  “第一次来到江津,我就对‘江小白’的印象非常深刻。”张孝德感慨地对记者说,“这样一种小小的酒产品,却深度融入了本土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了当地富硒元素,把生态、文化、产品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不错的营销效果,值得借鉴。”

  乡村治理

  不要以治理城市的思维治

  乡风文明如何营造?张孝德说,城市社会是生人社会,奉行人之初性本恶。而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奉行人之初性本善。要治理好乡村,同样不要照搬治理城市的思维。

  “乡村治理要注重多元治理、复合治理的自组织再建,应探索熟人生活新组织模式、三事分流乡村组织模式、产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张孝德说,其中,要加大传统文化复兴与乡村大教育力度,发挥乡贤在农村治理中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靠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能人涌进了城市,如何破解“农村乏人”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一直在消失,特别是城市周边的乡村,这是不可避免的。”张孝德认为,城市扩张的边界已经到来,未来3-5年,会迎来一个农村人回乡及城市人下乡的潮流,“人来了,乡村就活了!”

  不过,回乡或下乡参与治理乡村的人群,应首选有远见、有智慧、有情怀的人。他说,未来下乡的人群将主要有五类:新告老还乡、新乡贤归乡;返乡创业农民工;新老知青下乡、艺术家下乡;逆城市化推动城市人下乡;国际回乡寻根者。

  “另外,农村发展太需要有知识、有情怀和各种跨越专业地域的年轻人。虽然,他们下乡创业失败的挺多,但年轻人迈出这个脚步,就是时代的进步。”张孝德说。

  张孝德还委托重庆日报寄语下乡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几个基本原则:第一,要深入了解乡土文化,读懂中国乡村;第二,发展产业不要贪大,从小事做起,尽量抱团发展;第二,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不同,周期长、见效慢,要学会坚持,要有坚定信念;第四,做乡村产品的时候要结合地域文化,与当地村民、同龄人多交流。

  现场观众意犹未尽

  “大讲堂坚定了我们投身乡村事业的信心”

  “张教授描绘的未来乡村之景,正是城里人向往的生活环境!”7月22日,听完“乡村振兴大讲堂”主讲嘉宾张孝德带来的精彩演讲,现场观众意犹未尽:“这堂讲座接地气、有温度、具有指导意义,坚定了我们投身乡村事业的信心!”

  江津区嘉平镇大垭村扶贫专干杨艳颇为激动:“我们村拥有美丽的风光与勤劳朴实的民风,这些目前暂时没有产生经济价值的东西,今后肯定能成为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按照张教授对乡村建设的建议,下一步,我们村要围绕‘乡愁’打造村容村貌、围绕‘乡村味道’发展农特产品,号召村民整修农房,发展农家乐等。”

  杨艳介绍,目前,大垭村在搞好村容村貌建设的同时,要求村民发展绿壳鸡蛋产业。不过,与以往农村散养鸡不同,村里要求大家在树林里适度规模养鸡,并用栅栏将鸡群围起来喂养。“这样小规模圈养土鸡,喂的是自产苞谷,鸡粪收集用于肥田,既能保证鸡蛋品质,还能确保环境不受污染。”她自豪地说:“这样的方式,正好契合了张教授所说的,农村要发展生态产业。”

  “我对张教授说的‘乡村产业要兴旺,要做好存量战略和增量战略’感触特别深。”嘉平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何福祥结合工作谈了自身体会,“我们做好存量战略就是要把现有传统农业做大做强,号召村民落实测土配方施肥、良种化、科技化等种植手段。而做好增量战略就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广全程化社会化服务等。”

  他认为,嘉平镇还可以利用万亩富硒茶叶、万亩富硒小水果、万亩富硒花椒等存量经济,去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的增量经济,下一步要加大投入建设旅游道、公共厕所、农家饭店等,为做好这一增量经济打下好的基础。

  “张教授的讲座,让我投入乡村建设信心倍增!”王兵是重庆鲁能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该公司在江津区长江边的白沙镇、龙华镇、慈云镇流转土地5.8万亩,正紧锣密鼓地打造一个大型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听了讲座后,他倍感振奋:“张教授说,乡村建设不要照搬城市建设套路,要把乡村的‘美丽’打造成‘美好’。而我们将要打造的旅游采摘园、观光体验农场、农业科普基地等,注重了因地制宜、保护了原生态、尊重了本土文化,正是在践行这一乡村发展的理念。我相信,我们项目的未来前景非常可期。”

  去年返乡创业的“85后”青年董雪梅,在上海从事电子商务行业十余年,年薪50万元。“我的老家大垭村生产脆桃、脆红李、西瓜等,但以往因为没有很好的销售渠道导致滞销。”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我之所以克服重重阻力回乡来创办一个电商平台,就是想利用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帮助村民让这些农产品走向全国。”

  “自平台今年3月正式上线以来,我已收购村民销售的农产品13万余元。不过我自己并没有赚到钱,因此经常被家人劝说返回上海工作。”说起自己的返乡创业经历,董雪梅的眼眶有些湿润,“听了今天的讲座,我非常感谢张教授对我们年轻人下乡给予的肯定与鼓励!从长远看,我肯定会为家乡带来改变,为自己带来收入。” (记者 汤艳娟 颜安 实习生 吴志杰 刘雨桐)


 

 
责编:冬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