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重庆专家团队完成沙漠生态恢复建设17000亩

2019-12-06 14:33 来源:重庆日报


9月13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高粱长势喜人。

  易志坚研究团队已完成生态恢复建设17000亩。其中,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6000亩,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10000余亩,四川阿坝州若尔盖草原沙化区800亩

  经过权威机构STI(华测检测)检测,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沙漠土壤化”成本为2000-5000元/亩,远低于我国各省市土地复垦费用

  乌兰布和沙漠里怎么能种出6000亩的高粱、蔬菜瓜果和花草灌木?易志坚教授研究团队“土壤化”试验进展如何?下一步,研究团队有什么样的打算?带着这些问题,重庆日报记者前往内蒙古进行了实地采访。


九月十四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番茄成熟了,抢收的工人们抱着沉甸甸的果实穿过牧草带。

  每过十多年就要被迫搬一次家

  10月24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距离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10多公里的乌兰布和沙漠东原。

  “这里沙尘暴很严重,沙尘暴时能见度最多两三米远,风沙带来大量沙子,地里什么也种不成,我们只能把粮食种在黄河的河滩上。”离试验基地大约3公里远处是巴彦树贵嘎查村。58岁的村民侯金福告诉记者,村里本来有百来户人,如今“沙进人退”,只剩下十来户人家。

  “因为风沙太大,每过十多年,村民就要被迫搬一次家。到今年,我已经重新搬家盖过两次房了。”他说。

  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力学教授易志坚研究团队开始在乌兰布和沙漠进行“沙漠土壤化”试验,最初他们开辟了25亩沙地做研究试验。

  易志坚介绍,乌兰布和沙漠每年有数千万吨沙子直接向黄河倾泻,致使黄河河床抬高。每年春季,沙尘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乘风而起,途经乌兰布和沙漠、大同、张家口,直入华北,是近年来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发生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所以,我们选择在乌兰布和沙漠进行试验。”易志坚说。


十月二十四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专家将收割的高粱进行分类。

  沙漠高粱酿造的纯粮食酒已面市

  2016年小规模试验成功后,2017年易志坚团队进行了4000亩规模化试验,种植了乔灌木、花草、农作物等植物。

  大面积种植,“土壤”厚度是关键。团队成员之一,该校教授杨庆国介绍,2017年,他们划了6块试验地,每一块10亩,按每5厘米为一个单位,做了5至30厘米不同厚度的“沙变土”土层,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发现,20厘米的变土层是植物生长最佳厚度。

  之后,他们又进行喷灌、滴管、管带微喷等灌溉方式、肥料使用等对比试验。“我们在试验区域安装了近百块水表,对比试验了几十种肥料,最终筛选出适合在沙漠土壤化地里采用的灌溉方式和肥料配比。”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李亚博士称,“经过权威机构STI(华测检测)检测,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连续3年的试验数据表明,沙漠沙子经‘土壤化’改造后保水保肥,节水效果好。”易志坚称,基地里绝大部分植物年灌溉量不超过400吨/亩,低于阿拉善当地550吨/亩的节水灌溉定额。对沙蒿等耐旱植物,发芽生长一定时间后,便不需要灌溉。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地说,“2017年8月,团队对这200亩实行‘沙变土’,撒下沙蒿、沙打旺、冰草等种子,间断浇水让种子发芽,当年9月下旬至今已无需灌溉。”如今,沙蒿等植物自然生长,覆盖了整个地块。

  据了解,研究团队已完成生态恢复建设17000亩。其中,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6000亩,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10000余亩,四川阿坝州若尔盖草原沙化区800亩。其中,乌兰布和沙漠里种植了高粱及常见的10余种蔬菜水果,沙漠高粱酿造的纯粮食酒“沙之约”也已面市。

  水资源允许情况下可种经济作物

  在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基地,成片的成熟高粱像一颗镶嵌在黄海大漠中的绿翡翠,格外显眼。这里种植的高粱,其扇状根系长约2.8米,比普通高粱长1倍。试验田种植的其他植物根系也比一般土壤的植物根系更浓密和发达。

  高粱地有些地面还结了一层土皮。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谷建义教授称,“这是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微细菌、藻类、地衣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沙粒粘结形成的复合物。”10月24日下午,一只狐狸“光顾”了番茄试验田。工作人员说,“植物长出后,青蛙、老鼠、蚱蜢、狐狸等小动物纷纷在这里安了家。”

  易志坚称,“‘沙漠土壤化’成本为2000-5000元/亩,远低于我国各省市土地复垦费用。在水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可种植经济作物,直接效益明显。目前,‘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对我们这个技术非常感兴趣,我们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开始试验。”

  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试验田高粱测产,最高亩产932公斤

  专家建议:扩大高粱种植应用推广力度

  本报讯 (记者 匡丽娜 李星婷)让沙漠变成绿洲,开满鲜花、收获庄稼、造福人类,这是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研究团队历经10年的研究与实践,创造的“生态奇迹”。12月4日,重庆日报记者获悉,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种植的高粱示范片经过首次专家测产,最高亩产达932公斤,平均亩产789公斤。专家建议,研究团队应进一步挖掘沙漠地区高粱高产潜力,扩大高粱种植应用推广力度。

  据了解,“沙漠土壤化”是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治沙团队负责人、力学教授易志坚研究团队,从力学角度出发,研究沙漠生态恢复的一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防沙、固沙与生态恢复功能一体化的一项新成果。

  易志坚研究团队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纤维粘合剂,放到沙里,添加适量的水,让沙子拥有生态力学属性,实现“土壤化”。土壤化后的沙子能够结合成团,具有较强的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能力,同时能滋生微生物,是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

  2016年,研究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开展试验,成功将试验地变成了“绿洲”。2017年,他们新开辟4000亩试验地,种植了70多种植物。其中,灌木、杂草全部存活,高粱、辣椒、萝卜、西瓜等蔬菜水果长势良好,青蛙、蝴蝶等动物和昆虫开始驻扎于该地。2018年,基地“土壤化”面积达到了6000亩。今年8月,乌兰布和种植的沙漠蔬菜瓜果被运往重庆,在全市65个新世纪和重百超市销售,受到市民青睐。

  10月底,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农牧局组织重庆、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有关专家,对重庆交通大学在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种植的“晋糯3号”高粱示范片进行了田间测产。检测结果显示:该试验田最高亩产量达到了932公斤,平均亩产789公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粱平均亩产为324公斤。

  专家们认为,此次测产的结果非常理想。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员程庆军称,在沙漠地区种植高粱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能增加当地的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晓春说,如果在水肥的管理、品种选择上再下功夫,实现“土壤化”高粱增产很有潜力。从栽培学、农业生态学、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的角度,“土壤化”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团队可以扩大试验的范围,更大范围推广这门技术。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