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正是春耕好时节。本月底,我省水稻生产将从南向北拉开大幕,大春耕种的战鼓将正式擂响。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时不等人。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务必坚持统筹协调,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手硬”。即日起,四川日报推出“抢春光·一线探春耕”系列报道,关注我省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的举措。敬请垂注。 一线见闻 2月23日7时,眉山市东坡区苏祠路112号。 眉山永久丰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代军起床拉开自家门店的卷帘门。此时,附近街道上,汽车马达声和开门声此起彼伏。在这里开店近十年的代军知道,周边农资分销商们开始装货了。 苏祠路一带是眉山市农资集中分销地。但这个春天,此处没有往年的人声鼎沸,数十名分销商却更忙碌。他们每天接单、装车、发货……一刻不停地与时令赛跑。 打电话发微信“微商”线上接单忙 7时40分,代军从柜台里抽出一张车辆通行证,上面写着车牌号、姓名和证件有效期。这是疫情发生后,代军办理的第二张通行证,由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和交通运输局联合核发。 “没这个,很多地方过不去,特别是乡村小路。”来店检查的东坡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解释,给农资销售企业颁发车辆通行证是应急之举。2月5日,眉山宣布实行村庄和小区封闭式管理,严管外来车辆和人员。“每张通行证有效期10天。”该工作人员介绍,到期后由持证人到农业部门接受体温测试、密切接触人员排查,确认无异常后换取新证。 36.1℃。测量体温后,代军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电话、发微信……他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和这里的分销商变成了“微商”。 “你要哪个品种的稻种?多少斤?具体地址再说一下。”10时左右,谈成当天第一笔生意后,代军在笔记本上记下客户的名字、所需要的种子、地址、电话和已付定金额度。 “杂交稻种每斤35元,玉米种每斤15元,先给一半订金吧。”随后,代军与另一位客户也谈好了价格。用手机查看地图,他最终确定上午的送货地和路线:东坡区修文镇英雄村种粮大户陈勇,共订购玉米、杂交水稻种160斤。其中,稻种120斤。 “路程短,来回1个多小时,而且量不大,赶得回来吃午饭。其他客户的下午再送。”代军转身进入仓库,不到5分钟,就把种子抬出,并全部塞进了后备箱。 备好车辆通行证卡点不到1分钟“通关” “兄弟,你今天去哪儿?”快驶出眉山市区时,代军把车停在眉山市东坡果业有限公司门口。这里有他的老朋友李治福,两人简单交流几句后告别。 “他是卖农药的,我们沟通下信息,好打拼伙(凑份子、合作)。不过今天都不顺路,只能各自跑了。”代军说,车辆通行证实施之初,东坡区组织大部分乡镇以村社为单位进行农资集体采购、集中配送,解决了大部分农户需求,“现在都是些散户,要的货量不大。” 10余分钟后,代军的车在修文镇路口停了下来——前方是当地所设卡点。 “35.9℃,可以了哈。”工作人员查看身份证和车辆通行证后,示意放行,并向他传授“快速通关”秘诀:把证件摆在车窗前面,这样下个卡点就会直接放行。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 10时35分,汽车稳稳停在陈勇家门口,代军松了一口气。两人很快将稻种全部卸下,运进仓库。 “太感谢了!你看,两分地的秧苗畦都整好了,就等种子了。”付完尾款,陈勇挽留代军吃午饭,代军婉言谢绝。此前,村里集体采购农资时,流转了60多亩地的陈勇一直没有选到合适的种子。在乡镇农技站的帮助下,陈勇才在代军的店里选中了合适的稻种,按照当地节气,最迟本月底,他就要开始育秧育苗。 记者手记 在希望的田野上 □本报记者 王成栋 “今年春耕生意难哦。”一路上,代军算了笔账:光是给客户配送种子,就垫了差不多六七千元油费。 说“难”的,还有陈勇。他说,自己和米厂签订的收购合同是指定品种的稻谷。如果买不到种子,他这一季算是白费了。在代军送种子上门前,他几次打算放弃订单。 但谈到未来,两人又不约而同地乐观起来。 “起码这些客户都认可我了。”代军说,自己兼职“快递小哥”这段时间,微信好友里多了上千个老乡。其中,有相当比例已提前下单,预订秋季的油菜籽和小麦种。“他们说,那时候就不要我再免费配送了。”提到自己的“VIP”客户,代军有些自豪——此前,他始终担心找不到销路。 而忙着整地育秧的陈勇,在庆幸没有误了农时之余,开始扒拉起小算盘:有了指定的种子,自家稻谷每斤能多卖0.12元。按每亩1200斤算,60亩地起码多收入8500元。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和陈勇分别之际,代军专门拍了陈勇家的油菜田,车上放的音乐正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记者 王成栋 樊邦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