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泉州海交馆见闻(丝路锦程)

2020-05-16 09: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泉州海交馆所藏宋代古船。

  伴着海风吹拂,泉州古城的街巷肌理和文脉芳华若隐若现。走进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古城往昔岁月邂逅、与历史对话,当是令人难忘的体验。

  这座博物馆很小,是我国以海外交通历史为专题、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新、旧两馆的占地面积共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

  博物馆记录了古刺桐城的繁盛,连接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专家曾说:“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些相遇的结果是文化交流,甚至是一些意料之外或不期而遇的变革。”南宋末年,泉州正是借此从东南一隅的普通港口城市,跃升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马可波罗曾写道:“运到这里的胡椒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有一艘运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运抵刺桐港。”

  泉州海交馆创建于1959年,1991年建成新馆,藏品以泉州湾古船及其伴随的出土文物、泉州宗教石刻、泉州外销瓷为主,形成三大藏品体系,国家一级文物达138件。“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泉州海交民俗陈列馆”“泉州海交民俗石刻馆”等场馆内容特色鲜明,吸引着海内外的专家与游客。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位于开元寺内,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场馆。它陈列展示了1974年从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宋代古船,这是迄今为止通过科学考证的、唯一远航归来时在中国海湾沉没的13世纪商船。从船体的货物及附着生物可判断它远航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古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残深为1.98米,实际长达34米、宽11米、型深4米,被考证为三桅远洋货船,属于典型的福船船型。尖底,船身扁阔,长宽比小,平面近椭圆形,纵切面呈V形,便于破浪前进,适于在风力强、潮流急的海域航行,在顶风行驶中更显出其优越性。古船的多重板结构、水密隔舱等技术设计在当时属世界领先。12个隔舱板分别与船壳板、隔舱板和肋骨互相连接,将船分隔成密不透水的13个船舱。这样既便于分类储存货物,又使船在触礁后封堵住破损的舱位依然能航行,不至于沉没。古船的船壳板由二三层的木板叠加,它以实物形式印证了《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泉州古船一般在航行一年时,若需修理便再覆盖一层木板,一直叠加到六层木板便不再使用。一块块木板拼合船板,既能解决船面的曲度问题,又可增加船板的坚固性,便于远洋贸易。

  古船船舱出土物丰富多样,有丝滑柔顺的刺桐缎、畅销世界的陶瓷器、沁人心脾的香料……其中香料、药物数量最大,均为南海诸国及阿拉伯沿岸的舶来品。还有银杏、荔枝、橄榄、桃等果核,为判断古船航向和沉没时间提供了依据。这些植物在古代泉州一带均有栽培,它们的成熟时间也大概集中在6—7月份,因此推测古船的沉没时间不可能比这个时间更早或更迟。船舱内还出土了大量贝壳,70%都生活在东南亚地区,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古船应经常活动于我国南海、菲律宾、越南和暹罗湾海区,更远到达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海域。

  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展出了宋元时期外国侨民在泉州经商、传教及其后代遗留下来的数百方石刻。石刻采用的石块是泉州本地所产,雕刻工匠多来自泉州本地,凸显中世纪中西方文明的融汇多元。

  (作者为福建省文物局局长、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6日 05 版)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