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干部在基层摔打、历练,全面了解和掌握基层状况、化解突出问题和矛盾,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实践证明,年轻干部在基层“墩墩苗”,在一线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磨砺自己,甚至多一些“热锅上蚂蚁”般的体验,才能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也才能在今后的从政岁月中行稳致远。 然而,现实中少数年轻干部却把“好经”念歪了。有些年轻干部,看简历有基层工作经历,但并没有经过实实在在的磨练。为了升迁,有的年轻干部打小算盘,只为补基层经历才下基层,将基层工作当作“镀金”良机。这些认识误区,年轻干部不该有,也不能有。 “镀金”心态,辜负组织信任也浪费行政资源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身在基层一线,意味着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直面民生难题和群众诉求。情况多变、问题复杂是基层工作的特点,这就要求年轻干部具有破解矛盾的魄力和能力,具有耐心细致、体恤民情的品质和情怀。事实上,越是情况复杂、问题丛生,越能锤炼年轻干部的意志品质、增长才干。因此,如果沉下心去,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年轻干部就能在基层这一“富矿”中充分汲取养分,在一线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正因为此,我们党历来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重点选拔和培养那些有基层工作经验、能力出众的年轻干部。因此,个别年轻干部打起了小算盘:到基层“镀金”、补齐基层工作经历。对他们来说,下基层并非本意,获得提拔才是最终目的。于是,出现了“混基层”的现象。 媒体报道,有的挂职年轻干部虽然到了基层,但基本就待在办公室,忙于写材料、统计报表,成了“表哥”“表姐”,和群众交流少,不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有的年轻干部刚从大学毕业,自视甚高,存在优越感,甚至摆官架子,听不得意见,往往眼高手低。有的急于求成、急于提拔,把基层当“跳板”,预设发展路线图,工作中容易盲目决策,一旦一两年“仕途”没动静就焦躁不安,甚至动起了“跑官”的歪脑筋。“年轻干部到了基层,如果不安心工作,老想出显绩,追求‘轰动效应’,就难免心浮气躁,或是‘用力过猛’,反而损害当地群众利益。”重庆市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表示。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某个地州市郊区县的行政部门,一位省厅的年轻科长下来挂职副局长。为迎接省厅干部下基层锻炼,县局专门举行了欢迎会。在挂职即将满两年时,又为这位副局长举行了欢送会。除了欢迎会和欢送会,平时在单位大院很少见到这位省厅下来的副局长。 这种“名到了、文件到了、就是人不到”的“混基层”现象虽属个别现象,但现实中确有一些年轻干部,人在基层心思却在别的地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部有了‘镀金’思想,就难以集中精力,甚至不把工作放在心上,得过且过,既辜负组织信任,也浪费了行政资源,在基层干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干部,基层不欢迎,组织上也容不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陈凯龙说。 端正态度,才能在基层站稳脚跟 西部一名受过多年基层历练后成长起来的组工干部说,“通过‘镀金’走捷径,会助长‘跑官’‘要官’的歪风邪气;同时,年轻干部若一心想着‘镀金’,就会错失基层锻炼良机,学不到真本领,势必会给日后的从政之路带来消极影响。” 基层,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因此,年轻干部到基层去挂职锻炼,首先就应摆正心态、端正态度,要带着学习的初衷和目的,向干部群众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更不是“到此一游”。 党建专家指出,年轻干部下基层后,需尽快适应环境,和群众打成一片;同时,应加强调研,了解基层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政策之所以落不了地,就是干部对基层情况不了解。好政策不是从抽屉里冒出来的,年轻干部只有多跟群众交朋友,制定方针政策才会接地气、受欢迎。 “有的挂职年轻干部一到基层,情况都还没熟悉,就开始提不合理要求,有的嫌住宿条件简陋,有的嫌饭菜不合口味,有的到老乡家里怕脏,到一线工作怕苦。这样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哪里是来基层磨练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一名干部坦言,年轻干部要想在基层站稳脚跟、干出业绩,首先就得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扑下身子干实事。 “不少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前,刚从大学毕业没多久,容易经验不足,认识不到位,这就要求派出单位在干部挂职前,强化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提升政治素养和政治定力。”陈凯龙说。 严管厚爱,引导年轻干部在基层干事创业 对于一些年轻干部在基层“神龙见首不见尾”,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基层干部向记者分析原因说:有的属于年轻干部自身不上心,不把在基层磨练当回事;然而,也有一些年轻干部另有苦衷,比如,有的上级机关原打算将优秀年轻干部下派到基层部门挂职,却因其工作能力出众而又留在原单位“不放人”,客观上造成了“文件到了人未到”;有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后,不久又被原单位以人手紧张为由抽调回来;还有长期在上级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提拔前临时被派往基层,“虚晃一枪”很快就回去了……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是组织行为,无论是‘不放人’,还是动辄召回,都让干部难以沉下心来在基层工作,甚至助长少数人的‘镀金’心理,这是对年轻干部的不负责任。”陈凯龙说。 赛场选马,优胜劣汰。对于被派往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组织要密切跟踪,及时掌握其工作情况,做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如此,既防止少数年轻干部“混基层”,也避免一些水平不够、经验不足、能力欠缺的年轻干部在基层无所作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靖北认为,年轻干部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都要强化考核,通过双向考核,加大对下派年轻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考勤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不能‘一刀切’,注重差异化,引导年轻干部在基层干事创业。” 火热的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前往基层挂职锻炼的年轻干部,各地要结合干部专业特长和能力大小,从锻炼角度出发,为其安排合适的岗位和工作,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练,要有完整周期。“要把挂职的年轻干部和当地干部一视同仁地对待,让其承担重任、经受历练;同时,鼓励年轻干部直接到基层任职而非挂职,让少数抱着‘镀金’想法的年轻干部没有市场。”甘肃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般而言,年轻干部工作时间尚短,经历经验相对欠缺,到基层工作面临的问题多、挑战大,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关怀尤不可少。党建专家指出,对于到基层工作、锻炼的年轻干部,组织除了在工作上指导外,还应帮助其解决生活难题,免除后顾之忧,让他们甩开膀子,心无旁骛干工作,在基层一线奉献青春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