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高度重视。11月29日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上公布了一批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工作成果。 自2015年11月开展专项行动以来,3年来全国共破获电信诈骗案件31.5万起,查处电信诈骗违法犯罪人员14.6万人,检察机关批准逮捕7.9万人,起诉7.7万人,缴获赃款赃物折合人民币47.4亿元。 对电信诈骗案件的打击治理显然效果显着。但值得注意的是,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如今已经不仅仅是电信诈骗,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许多令民众防不胜防的犯罪方式。 比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民众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手机和网络,很多公民的手机中,都存储了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再加上各类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得个人之间的经济往来变得愈发便捷。因此,民众就很容易处于一种时刻遭遇新型网络犯罪的被动状态下。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App没有隐私条款。这些问题直接意味着手机App使用权限可能被滥用,从而造成用户隐私泄露,进而引发个人信息非法买卖、电信网络诈骗等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 民众对防范新型违法犯罪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旦民众遭遇就很有可能让不法分子快速获取钱财,使民众蒙受损失且没有止损的缓冲时间。故而,对其整治和打击已经刻不容缓。 犯罪形式的不断变化也就要求公安机关要适应新形势、学习新技术,积极主动的了解随时出现的新型犯罪方式,给予科学有效地精准打击。而对于众多的互联网应用程序而言,坚守“知信、用信、守信”的诚信氛围,更是十分必要的。 就如中消协调查的手机App隐私条款不达标问题,这正是在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冒险打擦边球,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用户权益的失信表现。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会在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过程中受到用户的唾弃。因此,互联网企业以及各行各业,要共同参与到全社会诚信建设中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道德支撑和信用体系保障,让更多放心的手机App得以推向市场。 正如此次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严格落实责任,严厉打击、全面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不断把打击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陈定,系媒体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