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少喜欢出国游的人来说,便利店都是必去的地方。在曼谷,买几袋特色的冬阴功汤方便面带回国;在新加坡,一杯现煮咖啡给疲惫的身心带来温暖;在大阪,便利店出售有机食品,可以买回去亲自下厨;在布里斯班,便利店主营洗干净的水果,随买随吃……紧紧依托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便利店,成为体验各国地域风情的便利窗口。 近年来,作为商场、超市的补充,便利店在国内的发展也不断提速。无论是大型社区中心、写字楼底商,或者人流密集的商圈街角,常常能看见各式各样的便利店。无论是时令水果、小吃零食,还是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小而精”的便利店让日常购物更方便、更快捷。但我们不必讳言,国内很多成熟的便利店都是国际品牌,且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当走在三、四线城市的街头巷尾,发现一家名为“兄弟便利店”“一口闷便利店”的店铺时,你会意识到,从曾经的小卖部到如今的便利店,从简单的上货卖货到质量控制、供应链完善、成本核算、加盟商培训兼备的专业化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一段路,是商品管理的优化之路。论商品种类,便利店竞争不过商场超市,但胜在便捷。于是,如何在有限的店面内更精准地投放商品就变得尤其重要。参考全球几大便利店巨头的经验,从女性用品关联放置,到商品突出季节地域特点,从让顾客顺次经过商品的“回”字形货架,到在货架上端摆放轻、小、精美商品,商品陈设、顾客路线等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确计算、精心设计。 这一段路,也是经营效率的改良之路。很多个体便利店的前身,是个人或家庭自营的小卖部。从当初的“前店后家”进入时下的市场竞争,管理、营销等技能都有待提升。好比说,当鲜食、热食成为不少便利店的主打经营内容后,如何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提升周转效率,成为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有“世界零售之王”之称的便利店集团7—11在这方面颇有心得,其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记忆每次消费的商品类型、顾客描述、天气情况等内容,通过数据库分析消费者需求并合理备货,因而在存货周转率方面远胜同行。 对于一些经营者而言,商品是最值得用心的东西。但在一些成熟的便利店,商品之外的延伸服务,正成为提升吸引力的制胜法宝。日本人把便利店描述为在需要的地方、需要的场合、需要的时间满足大家的行业:去银行交水电费不方便,来便利店吧;要见客户突然发现资料还没打印,来便利店吧;购买的小礼物不知道去哪里包装,来便利店吧。所以,这一段路,还是服务意识的提升之路。 小小便利店,关系着群众消费、百姓生活。近年来,不少国内便利店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有的便利店提供团购、拼单服务,让商品更实惠;有的送货上门,让客户更广泛;一些城市出现了无人便利店,自助交易更方便。这些创新值得肯定。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这无疑是便利店发展的一次机遇。但单靠模仿加盟模式、盲从线上线下电子商务风潮,很可能误入歧途。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商品管理、改善经营效率、优化服务意识,我们期待更多有特色的便利店品牌在中国生根发芽。(白之羽)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25日 05 版) (责编:叶子 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