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陆续公布,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自主招生,引发广泛关注。 从2003年至今,自主招生已走过十几年。设置自主招生专业,选拔真正的专业爱好者,不仅能丰富招生手段,录取的学生也更有意愿在该领域继续深造。推而广之,那些或具有学科特长,或具有创新潜能,或符合学校特色办学需要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招生脱颖而出。自主招生承载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美好愿景。 高考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作为高考重要形式的自主招生,同样是风向标。近年来,自主招生灵活多样的选拔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的考试题目,让人们津津乐道。不少考题跳出书本与校园,引导学生关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思考当下社会的热点,这是对学生知识积累、思辨能力、创新思维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学生能力拓展进行的有力引导。 近年来,自主招生报名人数连年增加,去年更是高达83.7万人次。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伴生。比如,有的学校要求专利,买卖专利就成了“生意”;有的学校重视论文,各种代写论文、论文抄袭现象亦随之产生。本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政策,却有人动起了“歪脑筋”。如何更好维护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成为人们的期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此次“史上最严”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 翻看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可以发现,多种“变化”都回应着社会的期待。比如,针对论文、专利造假现象,今年多数高校规定专利、论文等不再纳入报名条件;而报名门槛上,也有明显提升,认可的奖项类别大幅缩减,只有那些在权威性强、公信力高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者才有报名资格,这也就进一步压缩了弄虚作假、自我“包装”的空间;再比如,在降分优惠上,以往通过自主招生考核的学生,降分通常在20—60分不等,今年多数学校明确规定,降分幅度原则上不超过20分……种种举措,就是要让自主招生真正回归其本质,成为高考的有益补充、选才的高效通道,而非蒙混就能过关、投机就能取巧的“捷径”。 自主招生政策的调整,既体现出对以往问题的矫正,也能看到对未来教育方向的引领。比如,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普遍增加体质测试内容。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将体质测试纳入自主招生,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是“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鲜明体现,也让素质教育的导向更加明显。而我们也期待,通过“做减法”让自主招生更严格,也能够通过“做加法”让教育更公平、人才选拔方式更科学。 1977年,高考恢复,那时候的录取率只有约5%,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年,高考录取率总体上已超过81%,更多人通过高考阔步走向了全新的人生。2001年,高考取消对考生婚姻状况和年龄的限制,如今,我们在高考考场上才能不时看到耄耋老人奋笔疾书、父子同场竞技的动人场景。从1977年到2019年,时间在变,高考改革的脚步也一直未停,但贯穿始终的目的没有改变,那就是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张凡)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06日 09 版) 责编: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