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王诗韵,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医师 本文审稿:陈海旭,再生医学博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研究员
说到糖尿病,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 在坊间,经常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 糖尿病是富贵病,吃糖吃出来的 糖尿病会遗传,一人糖尿病,一家糖尿病 我国三分之一人群都是糖尿病“后备军”
但你可能也仅仅听说过,今天我们通过一组数字来了解一下。 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研究数据显示: 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4.63亿;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1.16亿; 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这意味着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来自中国。
更让人揪心的是,据报道,2013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患病率约为10.9%,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 也就是说,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哪些人是糖尿病“后备军”?糖尿病真是吃糖吃的,还会遗传?“后备军”一定会得糖尿病吗?这就为大家解锁真相。
01 糖尿病早期危险信号有哪些? 糖尿病的“后备军”,是指血糖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前期人群。 其中,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即空腹血糖6.1-6.9mmol/L)和糖耐量异常(餐后2小时血糖7.8-11.0mmol/L)等人群,6年内超过一半的人会转化为糖尿病。 因此,及早发现身体的九大危险信号显得尤为重要: 1.口干舌燥,饮料越甜越好; 2.老是感觉饿,不吃就心慌; 3.近期出现的尿频、尿多症状; 4.没有刻意减肥却瘦了很多; 5.四肢纤瘦,肚皮却越来越大; 6.皮肤老是发痒,容易长疖子; 7.颈脖子,胳肢窝发黑; 8.脚麻手麻,眼睛发花; 9.浑身没劲儿,提不起精神。 如有上述症状,建议及早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但请不要盲目对号入座。 那很多人会问,糖尿病到底怎么来的?吃糖吃出来的吗?哪些人最危险?
02 糖尿病真是吃糖吃的? 当然不是! 其实,糖尿病的病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缺陷,药物作用,精神刺激,分娩,肥胖等,而吃糖只是不良生活方式的一种。 但以下六大危险人群需要提高警惕: 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前期史; 大肚子细腿的腹型肥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久坐不动,工作压力大,长期吃抗抑郁药的人群; 家有小胖墩,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 父母有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或肥胖者。 对于高危人群,注意控制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管理体重,放松心情。
03 糖尿病真的会遗传? 不忍心告诉你,是的!糖尿病确实会遗传。 对于家有“糖人”的朋友,其后代患糖尿病的概率会相对增高,但也不是绝对的。 生活中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很多人是可以避免得糖尿病的。 比如怀孕时尽量避免病毒感染,保持围产期身心愉悦,注意孕期膳食搭配,避免食补过度造成巨大儿,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青少年控制摄入热量,避免营养过剩,适当参与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来锻炼身体。 糖尿病可以被治愈吗? 这主要取决于糖尿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糖尿病“后备军”一定会发展成糖尿病吗? 不一定! 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糖尿病前期高血糖可被逆转,50-70%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80%可得到有效控制。
04 得了糖尿病又该怎么办? 对于糖尿病人群,需要注意: 合理用药定期复查 遵医嘱用药,监测血糖,按时复查,并进行肾病、眼病等并发症筛查。 少食多餐要吃好 少油少盐,多吃蔬菜,定时进餐,主食每餐不超过2两,搭配粗杂粮和乳制品,增加一两豆制品,减少一两肉类。 瓜果蔬菜选择吃 黄瓜、冬瓜、苦瓜、芹菜、西红柿等都是菜篮子里的“降糖能手”。水果尽量选择两餐之间吃,如柚子、鲜桃、李子等,多吃一个水果,扣除主食半两。 户外活动要趁早 血糖稳定者,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等。 健康体重保持住 肥胖或超重者建议3-6个月减重5%-10%,消瘦者则应通过提高营养达到理想体重。 综上所述 糖尿病“后备军” 不一定会发展成糖尿病 但糖尿病真的会遗传
所以 保护家人 远离“甜蜜的陷阱” 积极做好预防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