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招聘都要35周岁以下?”今年34岁的老胡,最近有些焦虑。 已经在快消品行业摸爬滚打15年的她,眼下正在准备跳槽。不过,浏览招聘条件后,老胡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将求职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这让她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在职场中,像老胡这样存在“35岁危机”的人不在少数,有关人士认为,这种危机存在的原因不是所处行业和职业的问题,而是“人”自身的问题。如何走好职场下半程?对于这个问题,“35岁”群体在焦虑中迫切“求解”。而缓解这一焦虑的根本路径是强化职业培训,推动终身学习,促进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学习,到什么时候都不晚” 自认为已经触到职业天花板的高洁,上半年干了件让周围人大跌眼镜的事:脱产报班,考临床执业医师证。 33岁的她原本在长春一家美容美发企业做销售,业绩一直不错,已是经理职位。但考虑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潜能和空间,她还是决定放弃眼下的高薪收入,重新出发。 “我大学学的是医学专业,想重新‘捡’起来,毕竟越是技术型岗位,不可替代性越强,比起销售、文员、行政等大多数人都可以做的岗位,更有发展空间。”固守现在的成绩,高洁担心会被新人替代,“职场向来优胜劣汰,不会对谁格外仁慈。” 当时,高洁所报的考证班上有40多名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她是年龄最大的。但她并不觉得丢人,班里的“小同学”也时常鼓励她,这让她更有信心。“学习,到什么时候都不晚。”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医师证书。 如今,高洁还想继续深造,并将需要考的执业证书“一个个拿下”。放眼未来,她对于从事医疗行业信心满满。 和高洁的想法一致,在一家建筑投标公司做文员的马楠楠也认为,眼下的文员工作不是长久之计,而避免职场恐慌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学习不是盲目地看到什么职业热门就去学什么,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有针对性地去学。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自己进入舒适区,保持积极心态,不断为自己树立新目标。” 为此,马楠楠专门在网上买了一套二级建造师的教程。每天下班后,她都会坚持学习两个小时,“争取明年把证书考下来。这样等到机会来临时,最起码自己是离机会最近的人”。 和她们不同,36岁的老张已经从学习中受益。他原本在一家外企工作,福利待遇都不错,可近年来,企业经营每况愈下。今年,老张正式离职,开始找新工作。 “平时,我自学技术,水电焊、钳工、铆工,都会干,不愁找不到新工作,顶多一开始少挣点,但凭我的技术和学习能力,以后的收入肯定低不了。”老张自信满满地说,目前他已被两家条件不错的公司录用,等具体对比后再决定去哪家。 与其恐慌不如好好磨练技能 采访中,记者发现,“35岁”职场焦虑,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者身体机能下降不可避免。同时,在信息时代,一方面知识、技能以及生产条件更新换代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另一方面,“35岁”群体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下降,这些均激化了市场实际用工需求与劳动者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也是引发“35岁”职场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缓解这一焦虑的根本路径是推动终身学习,强化职业培训。有学者认为,信息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不及时学习、更新知识,都有可能被淘汰,所以每一位劳动者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同时,政府、工会、企业也应在职业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一点上,2018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做出了及时且必要的制度安排。 而在推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劳动领域的专业人士认为,应保障劳动者必要的休息休假时间,为其开展各项学习提供时间前提。毁掉一个员工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忙到没有时间学习,他认为落实和完善《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工时制度,对于解决“35岁”焦虑意义重大。 “其实对一些传统行业来说,经验丰富的中年人反而比较有优势。如果有真本事,劳动者在跳槽和后续工作中表现优秀,用人单位自然也会给予对等待遇。”在一家建筑公司有着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况女士建议,“35岁”群体应注重在职场上发挥自身优势、积累人脉,与其恐慌,还不如好好磨练技能,主动出击、以攻为守。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职场 | 为什么招聘都要35岁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