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最近很火。 全国两会后,许多省市出台政策举措,为地摊经济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据报道,目前已有黑龙江、上海、成都、济南、合肥等地出台了明确的政策,对地摊经济的发展持肯定态度。 长期以来,地摊经济备受争议。反对者的一个重要考量是对公共秩序、城市环境的影响,以及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而支持者更多从民生的角度考虑,认为有利于扩大就业,方便群众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一些地方对地摊经济持支持态度,城市多了烟火气,也让在疫情中收入减少的人群多了一条谋生的路。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某知名互联网公司HR摆地摊招聘,美女街边摆摊卖茅台,还有开着豪车上街卖奢侈品的……这些事件在网上流传开来,带偏了地摊经济的节奏。 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营生方式,摆地摊是低收入群体借以增加收入的渠道。当然,从更广义的角度,地摊经济不只是摆地摊,还包括流动售卖车、沿街铺面的越门经营等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一些餐饮、零售门店的生意受到冲击,加上疫情防控的要求,越门至露天经营,也是他们摆脱困境的一种方式。 以成都为例,这项政策在今年3月推出的时候,其初衷是为了加快复工复产,稳就业、保民生。事实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到5月,成都市因此创造了大约10万个就业岗位。 从政策初衷看,对地摊经济的宽容,重在“保”和“稳”,是为困难群体找出路。但茅台、豪车、奢侈品以及市值万亿元的大公司,怎么看也不像是需要通过地摊救济的困难群体,而且如此高调,也让地摊经济沾染了“秀”的成份。建议那些大公司的总监们、开着豪车的老板们,体谅困难群众的难处和政府推出惠民举措的良苦用心,把有限的公共资源留给更需要它的底层民众,让地摊回归营生的本色。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推行政策时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据报道,有地方城管部门甚至打电话邀请摊贩来摆摊,显得非常热情。 地摊经济的发展,需要让渡一定的公共利益,比如道路空间、公共秩序、市场机会等。所以,在对地摊经济实施宽容政策时,需要政府做更多的监管工作,维护好公共秩序、市场秩序。比如,在选点上,要尽可能避免对固定门店的冲击,而是选择那些市场的空白点。也要考虑对公共交通秩序的影响,不能火了夜市,堵了交通。还要对食品安全做好监管,避免难以溯源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在拥挤的大城市,“地摊空间”是稀缺的公共资源。在特殊时期,在权衡好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政府把稀缺公共资源拿出来稳就业、保民生,这是情理之中的选择,也是有必要的。 但如果政府热情过度、用力过猛,难免导致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失衡,也让地摊经济作为民生兜底的政策初衷变了味儿。笔者注意到,成都市在出台相关政策时,用词非常谨慎,对地摊经济不是“鼓励”,而是“宽容”。 地摊经济的规模如果太大,对社会秩序、市场秩序是有冲击的,政府如果鼓励,就等于制造了另一种不公平。鼓励地摊,那门店咋办?鼓励路边摆摊设点,那行人咋办?鼓励地摊经济会衍生出更多的新问题,恐怕会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也可能侵犯更多的公共利益。 而“宽容”意味着政府要在公共利益上作更精准的考量。既要考虑摊贩的生计,也要考虑门店的利益;既要给最底层的群众开放更多的营生空间,也要维护公共交通的基本秩序。还有噪声污染、食品安全等,政府要兼顾的方面太多了。 宽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政策的初衷和本色,而带着主动推动动机的鼓励,及其随时可能带来的新的不公平和秩序的错乱,会偏离政策的初衷,失去地摊经济在当下的特殊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