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中医药发展问题。”近日,在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协商议政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十四五”期间,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第一位的工作,科技创新仍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补短板强弱项,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必须大力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必须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璐琦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在黄璐琦看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中医药全程参与,从密切接触人群的防控到轻型、普通型患者及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治疗,中医药全程发挥了作用。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能较快地改善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核酸转阴率,有效减少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的发展,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亡率。 那么,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构建中西结合公共卫生治理体系?黄璐琦表示,当前,由于在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机构及基地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为此,黄璐琦建议:一是改革管理体系推动转型发展,健全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推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的修订,争取完成中医药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应急事件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及时更新修订预案,以适应当下疫情形势,准确研判疫情发展的态势,发挥应急预案的最大效用。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加强中医疫病学、传染病学及公共卫生管理课程的教学,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建设一支中医功底深厚、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培养。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攻关,建立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模式,聚焦中医疫病理论创新、临床诊疗方案筛选及优化、中药新药研发及机制研究等领域,在传染病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关键点上进行突破。四是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融合发展。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中医药海外文化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和学术国际影响力,增加国际医学界对中医药理论和其科学性的理解和认同,深化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球传统医疗体系的改革完善推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扩大中医药应用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