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云南村官段必清:老百姓是土地,我们是种子

2017-01-11 11:08 人民网

一个22岁城里来的小伙子,在农村一扎就是7年。

曾经的他,考上村官后初到农村,一脸茫然,每天无精打采,更不知道未来在何处。

如今,他所经营管理的农村合作社,一年销售额800万元,净利润达300多万元。合作社养殖的生态土鸡“村官鸡”,不仅在当地闯出名堂,还通过网络远销北京、江苏、广东等地。

更重要的是,他直接带动170多户村民依靠产业脱贫,户均年纯收入增加9000余元;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和养殖基地内,先后开展300余场免费培训,帮助8000多村民学习到最新的生产技术。

他就是段必清,云南省德宏州第五届劳动模范、2016年云南省脱贫攻坚社会扶贫奖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候选人。

是什么令这个年轻人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又是什么使他选择留在农村发展?日前,人民网记者前往云南德宏州的边境小城瑞丽,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谁的青春不迷惘”

和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一样,段必清也曾经历一段迷惘的日子。

2009年,段必清考取云南省瑞丽市的大学生村官。他没有想到的是,从此开始与一个叫户瓦的边境村落结下不解之缘。

“同一批有23个村官,只有我被分在了这么偏远的地方。”户瓦村位于瑞丽市勐秀乡的西南边,与缅甸仅一河之隔。段必清的父亲在瑞丽生活了四五十年,也从未听说过户瓦村这个名字。

在村官分配现场,一个身穿迷彩服、皮肤黝黑的老干部将段必清“领走”。段必清坐在摩托车后座,颠簸了一路,心里也“咯噔”了一路,直到天黑才到了村子。

在成为村官的头三个月,段必清彻底“颓”了。除了刷厕所、拖地板、擦桌子,每天无所事事。最无聊的时候,村委会的5间屋子他轮流睡了一遍。那时的他,一心想等考上公务员马上就走。

几个月过后,村里的一场篮球赛改变了他死气沉沉的状态。

按照村里要求,段必清需要自筹组织经费。他两次去团市委争取来500元;从镇里也要来500元,村里4个小组又凑上来400元。百十来人的篮球赛办得很成功,这让他发现,自己筹钱和花钱的能力都还不错,也让市里镇里很多人认识了他。

接下来,自认有点经商头脑的段必清尝试卖起了蜂蜜。没有渠道,他就注册5个QQ号,通过漂流瓶的方式出售。由于好吃不贵,连续接了不少订单。

“我卖东西有个特点,直接送到办公室,这样其他人会涌上来问这问那,也有人问‘卖不卖土鸡’,这让我察觉,养殖生态土鸡可能是个不错的商机。”段必清说。

从这以后,段必清打起精神,走家串户,脚踩大地,去真正了解身处的这个村子。他发现户瓦村地处缓丘地带,闲置林地多,确实适合散养生态土鸡。加之养鸡成本低、周期快、销路广,一个创业梦想在段必清的心中萌生。

说干就干。2011年,段必清借钱承包下村里的一座荒山,和工人们一锄头一铲子地辟出一条出入养鸡场的道路。搭鸡舍、建场区、盖宿舍,一个崭新的生态土鸡养殖基地在户瓦山上现出雏形。

一间四面漏风的竹房子见证了段必清创业初期的艰辛。这是他和工人们吃饭、睡觉、开会的地方,夏天湿热、冬天阴冷,晚上睡觉必须蒙上脑袋,否则眉毛头发全都湿了。虽然条件艰苦,但段必清楞是住了两三年。

这里也是他从零起步,为实现创业梦“交学费”的地方。开始养鸡欠缺基本常识,他曾为防潮把玉米饲料用塑料膜盖着,结果一觉醒来发现全都发了芽。晚上开着灯抓鸡,别的养殖户一小时能抓上百只,他忙活一个通宵才抓到几十只。

但现在,这里已转型为专业化的雏鸡脱温基地,每天运送鸡苗、防疫药品的小货车在山间穿梭。在专业养殖人员悉心呵护下,脱温成功的雏鸡再从这里出发,一车车被送往山那头的土鸡放养基地。

“每个年轻人刚工作时都会很迷惘,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最该做的就是多跟村民接触,发现当地的问题,找到当地的机遇。”当了6年村官的段必清,对于这份工作已有了不同于往日的理解。

“老百姓是土地,我们是种子”

起初,村民们并不是段必清养鸡大计的组成部分。

事情发生转变发生2013年初。那时段必清的养鸡场发展得很顺利,户瓦村有几户村民看到便主动找上门。段必清心想,自己有技术、有渠道,但产量还有待提升,二者结合应该可以达成双赢的结果。

但户瓦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大多数村民享受惯了政府的好政策,不愿主动作为。当地一个明显的情况是,这里大面积种植甘蔗,可到了收获季节,很多都烂在地里无人收割。

如何才能激发起村民脱贫致富的热情?长年跟老百姓打交道的的段必清有个小技巧。

“我可不建议你们搞养鸡,太累了。”那段日子,段必清常常挂在嘴边这句话,还在村民中间转来转去。当不明所以的村民们围上来时,他又会话锋一转:“但如果你想好了,那我就会全力支持你养鸡。”

这种“反向刺激法”,令越来越多的村民产生了兴趣。2014年初,户瓦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段必清和户瓦村的村民“捆”在了一起。

具体来说:他会帮农户制定养殖计划;提前垫付鸡苗等成本,等大鸡出来统一结账;为村民统一培训,讲解最新的养殖和防疫知识;还包下95%的成活率,替农户降低损失。用他的话说,是“说给老百姓听、做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帮助老百姓销、实现老百姓富”。

商场如战场,市场竞争并不会对贫困地区有所同情。在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过程中,段必清与村民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加深。

2014年四五月间,合作社遭遇其他乡村养殖场的冲击,出现大面积滞销。但段必清坚守对老百姓的承诺,拿来大鸡后15天内结账,等于结一只亏一只。情急之下,他带着20几个村民,绕开批发商,直接把鸡拉到市里大街上吆喝,一天也能卖出不少只。村民们看他虽是个城里小伙儿,倒真是能磨开面子。

渡过难关后,合作社渐渐打开了市场,“村官鸡”开始小有名气。一次,市领导在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介绍了段必清农村创业的经验,希望他能带动其他乡的贫困村寨共同致富。

不久后,在养殖场外,齐刷刷地来了十几号人。这些都是班岭村村民。班岭隶属于距离瑞丽市中心最远的户育乡,到养殖场骑摩托车要1个多小时。村民们这个渴望学习知识、摆脱贫穷的举动,至今仍深深打动着段必清。

这些村民从此成为了合作社社员。从缅甸嫁到班岭的思空宝南(音),身有残疾,与丈夫二人是村里多年的低保户,每个月仅有200多元的固定收入。今年跟着段必清养鸡后,几个月已入账2000多元,还想着明年可以多养点。

“这里全都是保护区,没办法搞种植业,只能养殖。”景颇族村会计跑洋当(音)说,养鸡后,现在平均每户每年能有三四千元的增收,大家心气都很高。

“我现在常常在想,在脱贫中我属于什么角色。不是政府,却天天跟老百姓在一起;也不像企业,会榨干老百姓每一滴汗水。”在段必清看来,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土地和种子,合作社发展到今天离不开老百姓的参与,“很多时候在帮别人的同时,最后发现实际也在帮自己”。

“不会念歪了致富经”

“‘村官鸡’以前就吃过,味道不错。”在位于瑞丽市区的“村官鸡”门店,一位来自昆明的顾客正在等着店伙计把鸡打包好,准备带回家。

与瑞丽市场上其他鸡店“一地鸡毛”的状况不同,这里内场外场有别。在内场,工人们宰杀活鸡、包装处理;在外场,顾客可以在店内休息,甚至还可以连上WIFI。瑞丽市里不想出门的顾客,一个电话,门店也负责送货到家。

看得出来,在做生意上,段必清是个勇于“早走一步”的人。

比如,他主动学习改进了当地传统的雏鸡脱温技术,以前养殖户需要购进几万元的设备,现在300多块钱就可以搞定;以前一个人最多管几百只小鸡,现在一个人管上几千只也不成问题。

2014年,因为常听人指着他的鸡说“这是村官的鸡”,段必清就注册了“村官鸡”的商标。随后又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还请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出具了检验报告。这样,不论是销往外地还是进行农超对接,他养的鸡显然更有优势。

同一年,由于产品滞销、存栏量大,一部分鸡养到八九个月才能卖出去。有客户反映“怎么觉得肉质比以前鲜美多了”。段必清心想,既然老母鸡好吃,不如分出几个等级,做出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门店,不再一窝蜂地走批发。

2015年八九月,“村官鸡”又开始“触网”,在味道网、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销售,开始接到来自北京、河北、江苏、广东的订单。“今天下单,48小时内就可以达到北京、上海客人的家里,甚至是锅里”。

今年12月,临近岁末年关,段必清和他的团队又开始研究推出月子鸡、节庆鸡,为顾客做定制化服务。还天天在微信群里讨论如何改进产品标识和包装,对产品形象做全方位改造升级。

常常有人问他:大家都养鸡,也都养了很多年的鸡,怎么你一个外来城里人反倒能做出名堂?

“我们更专业。”段必清说得很有信心,“我们的鸡做了认证和检测,质量更有保证;有大量老百姓参与养殖,供应上也能一直持续;重点是我们还有故事,这是一只扶贫鸡,每只鸡都能给老百姓带来10元左右的收入。”

在“村官鸡”官网,能看到段必清精心书写的品牌故事。无论是他个人在农村摸爬滚打的经历,还是当地景颇族的饮食文化,甚至是喂养食材芭蕉花的药用价值,这些独特的元素都被他运用在推广“村官鸡”的过程中。

“产品要有文化内涵,就像褚时健的橙子”。段必清说,“这也是我们这里农产品生产者最欠缺的东西,必须通过团队整合和专业化运作来深入挖掘。”

这两年,合作社的规模逐步扩大,谈融资和收购的人也多了。

“做生意追求的是利润,你总把钱分给农民,这是挖坑给自己跳,自寻死路。”商人们的话乍一听有些道理,但段必清觉得很“刺耳”。

“成功不仅仅是财富上的收获。”段必清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在农村当了6年村官,其他村官来来去去,只有我坚持做了这么多年。在农村扎根后感受到了农民的淳朴,也看到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能让他们随时兜里都能掏出钱来,这就是我认为的成功。”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7年,段必清也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要将养殖户发展到300户,将产业脱贫拓展到更多的村寨,年销售额争取提高到1200万元。

段必清的故事至少可以说明,每一片土地都有可挖掘的财富。这背后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颗善良的心。

责任编辑:陈雪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