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稻虾共作基地喜获丰收。许昌亮摄 在江苏泗洪县龙集镇龙西圩村,种植大户汤球是个“名人”,让他出名的是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土里刨食刨出了名堂。 老汤搞“稻虾共作”始于2014年秋收后,他没有像往年一样种小麦,而是在田地周边挖了一圈宽4米、深1米的环沟,往沟里注满水,又撒了一些草籽。第二年开春,他把100来斤小龙虾苗放进闲了一个冬天的稻田里。到了四月小麦灌浆时,他家地头便早早地热闹起来,村民们眼瞅着一筐筐“背黑肚红”的小龙虾被陆续买走。老汤一算账,除去虾苗和饲料成本,一亩小龙虾纯收入达3600多元。麦忙过后,老汤照例插秧种水稻。 一年下来,人们发现,改了种养模式的老汤,亩均收入高出他们好几倍。2016年,泗洪县将这种实践成功了的“稻虾共作”纳入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计划三年内在全县推广至30万亩,并和10万亩碧根果种植、3万亩蚕桑种植、5万亩的软籽石榴种植一起,统称为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135工程”。 泗洪县委书记王晓东说,这是当地着眼土地产出率,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如今,在洪泽湖西岸这个呈不规则三角形的县域范围内,已经呈现出农业结构调整、百姓增收致富的新景象:西南片区有林果、瓜菜及蚕桑特色农业基地,东南片区是稻虾共作等高效综合种养农业生产地带,到了东北片区则有土豆、藕虾共作及藕汁加工、优质稻米等产业分布,而在西北片区,这里成了花卉、观光农业的产业天地。 种一季稻卖三茬虾 从最初10亩试验田开始,汤球的“稻虾共作”基地发展到了700亩,与此同时,产出方面也从“一稻一虾”,升级到了“一稻三虾”。 在有着30多年农业经验的老汤看来,稻虾共作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一般人经过培训都能掌握。他说,小龙虾的生长周期较短,从种苗投放到成熟上市1个月到1个半月,其上市时间一般在五六月份,也不会影响水稻的种植,“把收益低的小麦换成周期短、见效快的小龙虾,更何况我们已经做到了‘一稻三虾’模式。” 所谓“一稻三虾”,即在每年收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龙虾的基础上进行养殖技术提升,结合小龙虾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实现了每年五月和九月各卖一次小龙虾,次年三月销售一次小龙虾种苗。老汤算了一笔经济账,“以一亩稻田为例,夏收之前卖一茬小龙虾,收入3000元左右;种上水稻,在九月前后也能卖一茬,收入2000元左右;第二年开春,留作育种的小龙虾繁殖出小虾,作为种苗出售每斤25元上下,按100斤算又可以卖2500元,再加上水稻的收入,不到一万也有九千,亩产收益差不多是原来的10倍。” “稻虾共作除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产出效益,它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也是我们很看中的。”龙集镇农经中心相关负责人刘闯告诉记者,以前传统的两季农作物生产,为了追求单产的提高,就需要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不仅造成农产品品质的下降,也给土地造成了一定的面源污染。“现在减少了一季小麦种植,等于减少了一季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因为要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也大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还使得土壤的有机质得到改善,水稻的品质也相应得到了提升。”他说。 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推广项目,“稻虾共作”2016年率先在龙集镇推广,该镇以2200亩示范基地为中心向外辐射,现已发展至2.3万亩,而包括朱集、半程、界集等在内沿洪泽湖周边乡镇中,推广种植面积均超过了1万亩,这一高效农业生产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泗洪农民所接受。 峰山乡果农在晾晒收获的碧根果。许昌亮摄 滩涂坡地长出“摇钱树” 11月的泗洪已经显冷了,在重岗街道新濉河北岸,一大片石榴林依然枝繁时茂。对37岁的张洁琼来说,这些三年前种下的石榴树从今年开始已经见到效益了,今年收入接近20万元。 “今年开始挂果,平均每斤卖到10元以上,明年这些树都将进入盛果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话,保守估计亩均收入能到2.5万元。”张洁琼说,她种的是突尼斯软籽石榴在国内的改良品种,“不仅皮薄个大含糖量高,吃的时候还不用为石榴籽烦神。” 2012年以前,张洁琼甚至都没听说过软籽石榴,在去云南和河南考察了大半年后,2014年冬天她从河南荥阳买来石榴种苗试种,“刚开始租了不到50亩地试种,一年后扩大到100亩。”张洁琼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软籽石榴的产量少,市场供不应求,又流转了400亩河滩地全部种上了软籽石榴,她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成为江苏省最大的软籽石榴种植大户。 在张洁琼的示范带动下,自2016年开始,软籽石榴也在泗洪县的上塘、车门、归仁等多个乡镇村民中推广种植,目前全县的种植面积超过了1.6万亩。 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的“3135工程”项目,为了让软籽石榴这棵“摇钱树”在泗洪更好地开枝散叶,今年8月,泗洪县联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成立了泗洪软籽石榴研发中心和基地。“我们每年可繁育100万株石榴种苗,基本能满足泗洪县在三年内发展5万亩石榴种植的种苗需要。”该中心负责人许永峰说。 在林果种植领域,泗洪县值得称道的还有被誉为能“拔掉穷根”的碧根果产业,其在峰山乡的种植面积已近2万亩,亩均年产值5万元。2018年上半年,该县引入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在当地建起种苗基地,为推广碧根果产业提供育种服务,每年可繁育苗木100万株,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县年繁育苗木能力将达500万株。
太平镇草菇基地农户正在将采摘来的草菇入库。闫峰摄 土地产出率以平方米计 上午10点,一车和鸡蛋差不多大的草菇,被杨晓萍推出3号温室大棚的生产车厂,这已经是她一上午采摘的第四车。“每车十筐,每筐5公斤左右,差不多正好一节生长床的产量。” 这样的流程,杨晓萍每天要在一个大棚里重复大约十次。 她工作的地方位于泗洪县太平镇的绿康草菇基地,这里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草菇生产基地,共70座钢架温控菇棚每天有超过4吨的草菇被运往淮安、南京、上海等地。以每公斤20元的批发价计算,这个基地每天产生的现金流就达8万元。 据草菇基地技术人员杨龙金介绍,从生长床上料、高温消毒、播种到打出菇水出菇,大约需要半个月,到了第20天前后第一茬草菇即可采摘,两茬菇采完大约需要10天,草菇的一个生产周期完成。“基地的设计能力是年产草菇1200吨,产值2200万元。”杨龙金说,一般情况下农业生产是按亩产多少来衡量投入产出率,而在这里是用“平方米”来衡量的,“以年产值来算的话,每平米收益超过了100元,折算成亩产超过6.5万元。” 石集乡海纳供港蔬菜基地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也同样是以平方米来计算土地产出率的高效农业。位于石集乡新汴村占地2000亩的海纳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芥兰、菜心、娃娃菜等供应港澳地区的时令蔬菜产品,采取冷链运输,经广州中转后一天内抵达香港市民的餐桌。基地负责人汝伟强说,今年基地销售额达8000万元,亩收益4万元以上,“每平方米的收益率最低也在60元以上。” 乡镇菜园子对接香港餐桌,是泗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生动体现。2017年以来,泗洪县以市场为导向,启动“百园工程”建设,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100个面积不低于1000亩的农业特色示范园。数据显示,该县现已打造大型农产项目43个,完成农业结构调整面积近13万亩,林果、品牌稻米、特色养殖等均在3万亩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