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哥”冯东海辅导学生。记者王达翃 他至今未婚,与75岁的母亲相依生活,但从未感到生活单调,因为教书带给他无尽的快乐。由于他的努力,即将辍学的学生重回课堂,留守的儿童有了“家”。他就是“燕赵最美乡村教师”,广平“拐杖哥”冯东海。 25年拄拐从未落过一堂课 1972年12月,冯东海出生在广平县南张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蹒跚学步时,一场高烧夺去他站立的权利,从此,一根拐杖伴随身边。1990年3月,18岁的冯东海开始在村小学当一名代课教师,每月工资50元。 初踏讲台,为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冯东海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并参加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函授班。用5年时间,冯东海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专、大专学业。 摔倒,对冯东海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东海家离学校不远,可每到雨天,他经常会在路上摔几个跟头,裹着一身泥巴进教室。 但不管摔多少跤,冯东海从未因天气不好落过一堂课。一次连续大雨天,冯东海在学校里整整困了一周。每次上课都是学生把他背到教室,每顿饭都由老母亲送到学校。为了不让母亲再送饭,他买来锅碗瓢勺等炊具,一遇阴雨冰雪天,他就吃住在校,学生们常常开玩笑地称他为“住校大使
年1月,三年级第一学期快结束时,学生赵兰兰说她下学期不来了。10岁的兰兰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异。了解得知,兰兰的父母离异后,爸爸为让她在家照看弟妹,就不让她上学了。冯东海连续几天找兰兰的爸爸做思想工作,并拿出40元为兰兰交了学费。兰兰的爸爸被感动,又让女儿重新回到了课堂。而当时,冯东海每月收入只有60元。 冯东海经常利用周日的时间,拄着拐杖去家访,辅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对留守儿童,他倾注了更多的心血。除了辅导功课,还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 冯东海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他采用“一加一”自主教学模式,开展组长负责制的互测、互评活动,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成绩。 他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比拼的不是渊博的知识,而是爱心、耐心、责任心。” 一片痴心放弃跳槽守校园 教书之余,冯东海一直坚持文学创作。他在《诗刊》、《星星》、《诗神》等全国40多家报刊、电台发表文学作品600篇(首),多次获奖。 冯东海不但自己写,还领着学生们一起写。他在南韩村中学、南张村小学相继成立了“小荷”和“春晖”文学社。15年来,200多篇中小学生作文见诸报端。他辅导的学生曾10余次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 冯东海的多才多艺为他赢得了一些“跳槽”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转行可能改善生活状况,为何要放弃?”面对这个问题,冯东海的回答很简单:“我舍不得离开我的学生,和学生们在一起,我感到生活最幸福,心里最踏实。” 2004年7月,全县代课教师全员辞退,由于成绩显著且身体残疾,冯东海成为全县唯一被留用的代课教师。2013年9月,经媒体报道,冯东海的事迹感动了燕赵大地,被评为“燕赵最美乡村教师”。 “清晨,我端坐在教室里/听孩子们读书//读吧,孩子/读沙沙春雨遥看草色/读爽爽秋风一抹金黄/读小小的童话/读天大的寓言//无论你们读什么我都爱听/就像我心甘情愿地被一场春雨淋湿/哪怕落地成泥!”这是冯东海创作的小诗《听孩子们读书》,从中我们看到,一个人民教师对孩子的坚守,对教育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