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4-02-26 14:20 中国教育报

北医附小的少儿京剧教育 田国英 供图

  近日,“提升文化自觉自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 50余名国学教育专家以及教育一线的工作者,针对2013年8月以来,尤其是11月底习近平主席在孔子研究院和济南等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的重要讲话进行深入学习,探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道。——编者

  提升自觉与自信,增强认同与担当

  “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一再强调的文化发展理念。曲阜师范大学骆承烈教授作为习近平主席在孔子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的亲历者,深切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应增强文化自信,担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谈到文化自信,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引用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8月19日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华民族创造了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后指出,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受质疑、批判甚至否定,现在自信地作出正面回应,确信中华文化还会创造出新的辉煌。

  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需要以文化认知为基础,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在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求善的政治哲学,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科技成就和相对平等的科举制度,更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必须在文化传承中实现文化认知,文化认知需要认识和把握多种关系。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认为,目前我们文化发展的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还很不匹配,在中华民族崛起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重建礼仪之邦,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认知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于述胜教授谈到,习近平主席强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这意味着首先要有文化认同——没有文化认同,就谈不上国家的凝聚力和软实力,文化留在我们的血脉中,文化认同首先是一个情感问题,是立场和态度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问题;文化信念不是通过知识归纳得出来的,是有了认同之后,通过不断充实、完善、反思得来的;作为炎黄子孙,传统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心存温情和敬意,尊重与理解,认同与承担,然后才谈得上怀疑和批判;我们不可拾人牙慧,盲目跪倒在西方文化之下,同时切不可妄自菲薄,抛却自家祖宗留下的宝贵资源,正如王阳明所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提升当代学人文化自觉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思想体系,传统文化不仅仅等于《弟子规》、《三字经》,也不仅仅等于儒家文化,我们不能因为有封建的糟粕就一概否定它,也不能因为有一些优秀的思想而一昧地拔高它,应当客观、辩证、唯物、科学地看待传统文化,弘扬其中的优秀思想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在山东讲话中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王殿卿教授认为,重视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建设,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基于当今的教育和社会的状况,应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要求,教育引导人民向往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作为教育学人,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应在大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推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形成良好道德规范,让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钱逊教授强调,学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完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来讲,绝不限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不限于学术上梳理,重在文化意义上的传承,要把传统文化落实到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让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牟钟鉴教授指出,作为教育者,要坚持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提出,是教育方针的一项重大的改变,以前我们在教育方面基本上是跟着西方走,中小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大学突出职业教育,尽管强调“立德树人”,但因不从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入手,加上应试的左右,致使德育课收效甚微。教育应关注生命的成长、人格的养成,教育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大批的学生就会失去道德魂,淡化中国心,缺乏创造力,令人忧虑。

  历经磨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国学经典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有序有效地持续推进。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强调以中华文化自信凝聚共识,加强顶层设计,主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经典价值传承为基础,解决好经典要不要进课堂、哪些经典进课堂、怎么进课堂的突出问题。不同年龄阶段因接受程度不同要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就学校教育而言,从做人的角度,初中和高中是一个界限:小学、初中侧重“德”的修养和“行”的方法;到了高中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应把“道”的教育跟上去。

  传统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山东讲话中特别重视“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高兴地感受到,孔子文化精神和传统文化精华正成为人们的共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将孔子文化精神和传统文化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配合,融入国民教育,造就有道德魂、中国心、创造力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提并论。基于此,钱逊教授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配合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料,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核心价值应该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反过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在的继承上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中国传统中最突出的一项价值理念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建立在“以天下为己任”基础上。如果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天下、整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