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中国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使命

2016-08-20 17:39 中国文明网
  隆冬季节,记者走访了四川阆中多所乡村学校,发现在这些平房矮墙的校园里,处处闪耀着师生们自己动手建设学校的智慧:可乐瓶子栽花、一根麻绳健体、校园里种地……层出不穷的“土办法”,被师生们创造出来,不但节省了大量资金,更激发出蓬勃的教育活力。阆中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实践,也许正在酝酿着中国乡土教育的一条新路。(据1月27日《中国教育报》)
  
  农民荒废的土地,变成素质教育的良田,劳动实践课程教学与农村生产生活对接;青瓦白墙的单层建筑修缮后,成了一间间温馨质朴的“雅舍”;散落在农村的农具找到了安身之所,化身乡土文化的教材,让孩子们记住“被遗忘的乡愁”……四川阆中市乡村学校教育实践的探索,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不可否认,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乡愁何在几乎成为了一个“中国式盘问”,也成了众多游子的心头之痛。在城镇现代化鼓点频催、乡愁找不到合适地方安放、乡土文化不断被城市文明蚕食的语境下,四川阆中市乡村学校教育实践的探索,也给各地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教育是能够唤醒个人经验最佳的场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而要给学生们从小烙印下乡土文化的印记、培植乡愁的基因,教育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阆中多所乡村学校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在硬件建设上追求“高大上”、“富丽堂皇”,而是不大拆大建,不推倒重来,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既节省了财政投入,又没有丢了乡村文明的魂;同时,很多学校还和当地农民结合,租用他们的土地,进行自给自足生产,养猪种菜,俨然如一派迷人的“田园牧歌”;有的学校还设立了农具等“博物馆”,以便让学生们了解农村的过去和现在。等等。
  
  这样的教育体验,尽管还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乡愁氛围的营造,大有裨益。同时,也使教育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生产劳动进行了有效衔接,让学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这,往往是课本上学不来的。
  
  乡愁是精神故乡的象征。而总有那么一天,这里的很多学生在成人后离开家乡,到另外城市的星空下漂泊、打拼,也会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中,打捞起母亲的白发、父亲的叮咛,更会在“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意境中,回忆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吧。特别是文化的落差有可能让他们“痛彻心扉”、“泪眼朦胧”时,而这就是乡愁的一种释放。
  
  回到阆中多所乡村学校的乡村教育实践、安放教育乡愁的新闻上,尽管“酝酿着中国乡土教育的一条新路”还有待考证,但是,让学生们从小了解农耕文明,让乡土文化得以诗意栖居至少是做到了,这在城镇化风起云涌的当下,也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尝试,体验了别样的教育智慧。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