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请输入关键词

土地之上再塑产业高地——山西以创新转型迈向高质量

2019-09-12 15:45 来源:中国农网

(记者  马玉)过去,山西经济倚重煤炭,是在地下找资源,由此形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破坏了生态环境。

如今,山西审视地上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变成经济引擎,有机旱作赋能特色农业资源,攻坚创新夯实脱贫成色,生态资本化为经济资本。

农业、文旅与工业并进,产业多元支撑下的结构格局得以形成。补齐生态、脱贫短板,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山西踏上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色资源为产业多元着色

细数山西资源优势,除了煤炭,还有五千年文明积淀下的文化旅游资源,小杂粮、畜牧、蔬菜、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资源。这些资源在新时代该如何被重新定义?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要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立足特色,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山西经济格局开始了新一轮的重构。

从煤炭入手,山西提出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三大战略目标。煤炭产业走上“减、优、绿”之路,3年累计退出煤炭过剩产能8841万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57%;煤层气、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速发展,光伏发电基地规模全国第一。

推动文化旅游业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山西提出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品牌,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康养旅游、乡村旅游,构建起文旅市场的山西版图。目前,旅游收入每年增速均在20%以上。

围绕小杂粮特色优势,山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促进特色向优质升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不同区域农业特色,规划了雁门关、吕梁山、太行山、上党盆地、汾河平原、城郊农业六大特色区域,区域内因地制宜布局了杂粮、蔬菜、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适宜生产的有机旱作技术模式。

政策规划引导,载体示范驱动。从2018年开始,山西连续两年创建公布了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和封闭示范片,提出全县域、整建制推进。

转型的重锤响鼓下,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山西形成轨道交通、重型机械、通用航空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山西农谷产业园、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推动有机旱作农业提档升级,将打造酿品、饮品、果品、肉制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稳步推进,组建文旅集团,发展融旅游、居住、康养、医疗、护理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山西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攻坚创新夯实减贫成色

脱贫攻坚以来,吕梁山上的白家塔村利用所处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建起了6700㎡的车道沟农贸交易市场。然后将市场以每年租金10万元打包出租给汇德农贸有限公司经营。专业的公司运营下,白家塔村贫困户连续两年分红15.2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8万元。

实施移民搬迁后,李凤英住进了中阳县弓阳新村,二层小楼,水电暖一应俱全,不用再为冬天吃水、取暖犯愁。可是与土地有了距离,老李怕没了收入。

随着新村60栋绿色蔬菜大棚、香菇大棚建城,1栋8亩连体玻璃钢采摘大棚建成,李凤英会和很多贫困户一起到大棚里务工,跟着公司一起赚钱。自家的地会流转或是入股赚取租金、分红,他的担心也就此消失。

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很多贫困村的标配。脱贫攻坚中,山西制定实施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户有项目、有技术的“五有”机制,形成了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合体。

这一举措是山西攻坚创新深化扶贫扶志、夯实减贫脱贫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占有两个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山西,创新机制顺应扶贫格局新变化。

实施“一县一策”攻坚深度贫困,即10个深度贫困县共享政策十条,专享政策一县一条。既为贫困县精准施策创造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也实现重点聚焦解决突出问题、简化审批流程、破除机制障碍、释放政策红利、凝聚攻坚合力。

“五进九销”启动消费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进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和军营,通过对接承销,实现龙头企业带销,宣传推介展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基地认领订销,旅游带动促销,帮扶单位助销,劳动就业推销。

“一网三超”推进社会扶贫。一个中国社会扶贫网连接起扶贫项目超市、消费扶贫超市和爱心超市,让贫困群众触网、各类需求上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联网,搭建起网络帮扶大平台。

这些机制下,山西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36.2万人,生态扶贫52.3万人增收,光伏扶贫惠及5239个村集体经济破零、26.2万贫困户稳定获益。

山西交出了一份厚重的脱贫答卷:2013年到2018年,贫困人口从329万人减少到25.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3.6%降至1.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6078元增加到8200元。

绿水青山化作发展底色

曾经,“地美水美好风光”造就了山西“五谷香”。如今,重塑生态资源之重,不仅成为倒逼经济转型的动力,也是稳固脱贫和振兴乡村的动能。

山西西部是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东部有太行山干石山区,北部又是高寒冷凉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尽管建国60多年来,山西省成为全国造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增长快的省份之一,但是,该省仍然缺林少绿,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全国人均的一半。

“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交织,如何在一个战场上打赢两场战役,是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的事情。”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

山西实施覆盖全省的“两山七河”生态工程,省政府每周公布汾河流域治污情况,确保到明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太原、临汾等汾河河段再现“一川清流,两岸锦绣”。

实施生态扶贫和造林绿化工程,山西出台政策,鼓励各地成立贫困户参加造林专业合作社,采取议标的方式,优先让他们承包造林工程,使贫困人口通过造林劳动获得收入。探索出了政府购买服务、农民靠林得财,让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实现了生态与脱贫的双赢。

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林木绿化率不到0.3%,土地沙化面积达到76%。为了改善环境,该县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凭着一把铁锹两只手,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使林木绿化率提高到了今天的47.6%,成了有名的“塞上绿洲”。

灵丘县瞄准生态旅游,延伸生态产业链,变资源为价值。发展民宿经济、旅游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等产业。同时,守护好青山绿水,发展有机农业,形成了保护环境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乡村逐步走向宜居宜业,绿色发展正焕发出山西的勃勃生机。

新时代下,从倚重煤炭到产业多元,经济结构优化的同时,山西通过转型与创新,重新扬长补短,经济、资源和生态同步发展,构建起优势资源转变为优势产业的新高地。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乡网,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092-6118 蜀ICP备13027954号-1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