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成都郫都区:乡村振兴路上一片繁荣

2019-04-22 17:01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编者按: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时指出,战旗飘飘,名副其实,要继续把乡村振兴这件事做好,走在前头,起好示范,让村民收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9年2月12日,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正式揭牌。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书记杨东升在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首期干部培训班上说,我们一定要把郫都建设好,振兴乡村,一定要走在全国前面,为全国作好示范。

 

郫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郫都人智慧勤劳。古有望帝教人农桑、丛帝治水兴蜀;“西蜀子云”流传千古、蜀锦蜀绣赏心悦目、“郫县豆瓣”百年飘香。


战旗村豆瓣博物馆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发展乡村振兴,郫都一直在路上。依托“战旗样本”,郫都区编制出“农耕文化长卷”“首灌区田园长卷”和“天府慢生活休闲长卷”。

在实施中,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依托自然资源,立足本土乡村文化,产业布局合理。

走进郫都,乡村振兴亮点纷呈。

亮点一:依托“战旗样本”启动全域乡村振兴

何为“战旗样本”?

2018年底,战旗村村集体资产高达5700万,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万元。也许数据不足以解读“战旗样本”,发展的背后令人瞩目。

走进国家4A级景区战旗村,青砖、灰瓦、木门,绿树间回廊蜿蜒、流水潺潺。整个村子以川西民居和乡村林盘景观呈现,如今成“网红”和乡村振兴地标。


战旗村一角

深入了解,战旗村在集体企业集中化、耕地集中化和居住集中化三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是郫都区最早进行三项改革的试点村,算是“战旗样本”之魂。

企业集中化指不仅有村集体百分之百产权的盈利企业,同时还引进外来企业,建设能够吸纳本地劳动力和农产品的生态产业体系。耕地集中化指建立集体性质的农业种植园之外,还进一步吸纳外来资本建设一三产结合的现代农业园区。

居住集中化将原来分散的农户安排到整齐干净的楼房中,实现城市社区化生活。

另外,“战旗样本”不仅踩准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节奏;还有“资源换资本”的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诠释了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新的注脚。

乡村振兴规划如何?郫都区按照多规合一、产城融合、保护开发并重的发展理念,实施连片规划、整体打造、分步推进;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博览园和产业功能区、特色小镇、新型社区、林盘聚落等示范项目;布局打造农村文化廊、民风廊、文化园等展览陈列区,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文明成果和成都市乡村振兴发展成效和改革历程。

目前,以战旗村为核心,联合横山村、火花村、西北村、金星村等周边2.6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建设1+4泛战旗乡村振兴示范片。另外,郫都区规划建设的118平方公里乡村振兴博览园正在进行。

亮点二:依托传统农业留住“乡愁记忆”

乡村振兴,郫都区没有忘记传统农业。

有“韭黄之乡”美誉的广佛村,地处都江堰下游的徐堰河、柏条河、蒲阳河的冲积地带,适宜韭黄生长。种韭黄的历史已达300余年。

“广福村聚焦韭黄,重视深加工,形成产业链;挖掘韭菜文化,发展盆景韭菜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 广福村党支书汪生富说,三个产业联动,深度融合后再发展韭菜大田旅游,这是与村民共商的结果。

以往,村里由于水田多旱地少、排水不易韭黄保鲜时间短、产量低品种落后销路不好,每亩年收入不到6000元,韭黄种植面积不到1000亩,逐渐失去了优势。

为此,汪生富和村里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调整土地种植结构,深挖排水沟渠,让韭菜地干湿均匀,改善韭菜生长环境;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通过实验发明了“干撕”韭黄。如今,国外客商纷纷上门预定,村民在家就完成了销售。

目前,广福村已形成了2000多亩的韭黄种植规模,带动周边村组形成6000亩左右的规模,每亩收入4万元左右,人均增收上万元。

如何发挥规模效益和市场力量的再升级?引进精加工和深加工项目,让手撕韭黄留下的废弃物再次利用,韭农每亩再次增收2000元。

总的来看:老产业、新思维、大平台、金土地,广福韭黄飘香。

依托传统农业,先锋村着力“记住乡愁”。

2018年,郫都区规划先锋村打造“农夫记忆”景区。一年后,集农耕文化展示、农事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农夫记忆”成为一张名片。

成果初见、未来可观,追溯发展过程艰难而曲折。

先锋村,是城市饮水源保护区。稻田花香、竹林相间,院落散居,典型的川西民居院落建筑。

“乡村振兴”如何搞呢?

“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只有和党员、村民一起商讨,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来发展。” 先锋村党支部书记任健说,最初村里没有钱。

钱从哪里来?村委动员10名党员和干部拿出自己家的房产证作抵押,贷款50万“开火”。修路、改水,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50万很快花完了,“农夫记忆”怎么建?以村集体的名义众筹,把村民带动起来。在建设上,创造性的添加了农夫记忆元素。然后打造农夫食堂、农夫坝坝宴、农夫茶园、农夫耕作园、农夫动物园、农夫市街、农夫晒坝,农夫鱼塘系列。如今,“农夫记忆”商标的萝卜干、新鲜蔬菜、水果、生态鱼成游客离开时的必带品,村民增收了。

先锋村的乡村振兴,被公认为“党员打平伙”模式。真可谓:“小改变做出大文章,发展不离土不离乡”。

亮点三:依托传统文化 做强乡村旅游

郫都,地处都江堰下游,八河并流,水资源极其丰富。同时,是蜀绣的发源地,有“蜀绣之乡”美誉。

青杠树村,中国蜀绣第一村。自古有栽桑养蚕织绣的传统。如今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依托蜀绣发展乡村旅游红红火火。走进村子的另一端,“水隐桑田·绣里体验式主题文旅综合体”的建设如火如荼。


郫都区青杠树村的蓉秀坊内,绣娘挥肱织锦。

新建的综合体,主要集桑蚕丝绸文化、蜀绣非遗文化、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让《马鸣王的故事》情景再现:由蚕变茧、从丝到缎,蚕桑的历史展现、蜀绣文化体验。

其中,内设蜀绣非遗大师工作室、蜀绣非遗博物馆、蜀绣非遗传承学校、蜀绣研培中心、传统工艺工作站、桑蚕文化展示及农作体验、非遗衍生产品研发中心。

主要打造融生态、科技、产业、人文于一体的“蜀绣发展集聚区”“非遗产业综合示范区”“非遗服务创新区”和“天府文化核心示范区”,形成强大集群效应,彻底改变了产业零散分布状况,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另外,集中发展需要的绣娘、绣饰需要的装裱师,运输、物流、搬运工人,将解决大量村民就业。未来,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产城融合、幸福绣村。


蜀绣作品

再看农科村,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另外一种版本。

农科村,中国农家乐的发祥地,把农家乐文化传遍全国。


农科村一角

“从前,是外面的人来向我们学习,现在我们必须到外面去学习,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友爱镇组织委员、农科村党委书记李君说,我们村80年代土地就不种粮食只做盆景。

发展农科村增强干部力量,李君从镇上派到农科村兼任书记。如今,农科村依托“川派盆景”和“农家乐”文化提档升级,村委会和“徐家院子”共同成立运营公司向全国招商,主要打造“精品民宿”来带动乡村旅游。


郫都区将中式庭院与盆景融合打造的高端农家乐。

李君说,招商引资宁缺毋滥,必须符合村里产业布局才可入住。否则,投资再多资金都不能进来。

发展乡村振兴,农科村走在前面,只是郫都区的一个缩影。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郫都一个村一个版本,一个村一个篇章,合在一起就是一本乡村振兴的教材。

郫都,如今的天空蔚蓝、绿道幽幽,清水环绕、游客如织,一片繁荣。(郭洪兴)


 

责编:玉玲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