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9月2日电 (朱虹)今日,记者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70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全国有分量、发展有基础、未来有前景”的良好局面。 70年间,四川经济总量实现了从几十亿到几万亿的历史性跨越。四川正和全国人民一道,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阔步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从几十亿到几万亿 经济发展取得瞩世成就 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介绍,70年间,四川经济总量实现了从几十亿到几万亿的历史性跨越。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到2007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四川用了58年的时间;到2011年增加到2万亿元,2015年突破3万亿元,也就是每隔4年就新增1万亿元;2018年经济总量达到40678亿元,此后稳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加快发展,1979—2018年年均增长10.2%,增速比全国快0.8个百分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911亿元,比1978年增长100多倍。 70年间,四川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到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经济发展的巨大转变。2016年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0.9:37.7:51.4,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占据“半壁江山”。区域结构布局优化,1978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十亿元的仅有6个市,2018年16个市(州)跨进千亿俱乐部,经济总量过百亿的县(市、区)增加到118个。城乡结构更趋合理,2018年末常住人口834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3%,比1982年提高38.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70年间,四川投资后劲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巨大改善。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65亿元,是1978年的1200倍。交通建设从实现通达到追求速达,从陆路交通到陆空水运齐头并进,“蜀道难”变“蜀道通”。21个市(州)均通达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客专建成通车,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4个。2018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7674万千瓦、居全国第1,天然气产量达到370亿立方米,初步建成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70年间,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教事业硕果累累,普通高校从1978年末的28所增至126所,在校生规模达157万人,是1950年的188倍。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5.4万件、授权1.2万件。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2018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1539个、是1978年的6倍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9.9万张、是1978年的4倍以上。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2018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43万人,比1994年末增加225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8636万人。 践行新发展理念 治蜀兴川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川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重要位置来抓,突出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三个重点”,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三个能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5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6%,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四川坚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充分发挥成都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去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作用日益凸显,干支联动、竞相发展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四川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GDP考核,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全省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达38.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4.8%,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国家考核标准。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加优美。 四川坚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着力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持续深化与兄弟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的务实合作,加大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力度,加快推进中德、中法、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7个国家在川设立领事机构,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47家,201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29.2%、达到近6000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9.6亿美元。四川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四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办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聚焦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近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16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216元、13331元。目前,已基本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去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出台《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作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部署,是四川全面落实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四川出台《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重点发展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产业体系,力争2022年达到8万亿以上。大力培育高端现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区域辐射带动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出台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五大片区建设发展实施意见,修订完善五大片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政策和考核办法,强化项目支撑,推动区域间务实合作。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推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推动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力推动四川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融入全球经济格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突出南向”,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南亚和东南亚开放合作,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国—东盟框架合作、中国—中南半岛、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提升东向”,就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成渝城市群建设,更好对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环太平洋国家先进生产力。“深化西向”,就是优化释放中欧班列通道能力,发挥西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优势,推进对欧高端合作。“扩大北向”,就是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同时,统筹实施综合交通建设行动计划,推动民用航空强枢纽、铁路发展提速度、公路网络上档次、内河航运扩能力,形成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现代综合交通走廊和对外经济走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