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水库,是武引二期的龙头骨干工程。
8月17日,武引工程一期现场,四川日报老记者何玉文(左)向川报青年记者王成栋回忆当年的采访情景。
武引工程1958年开工,其三期灌区工程将于2022年底完成
1997年10月28日,本报头版刊发《武都引水工程总干渠竣工放水》一文,宣告了“第二个都江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新建灌面最大的灌区工程通水。这篇消息介绍了四川借助世行贷款,经历数十年艰辛,武引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主干渠终于通水,将涪江之水引到了川中和川东老旱区。
20多年后,本报记者与稿件的作者、67岁的川报老记者何玉文再访现场,重温武引工程1958年开工、历经“两下三上”、前后建设长达60余年的故事。
再访现场
“这条路我来过几十次。”8月17日下午,看着车窗外田地里的玉米和水稻,何玉文感慨万千。1988年,他调任四川日报驻绵阳记者,这条由绵阳城区前往武引水库的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
31年前,武引工程正式复工。31年后,一条条水渠伸向远方,所到之处是一片片绿色的田野。生命之水,终于改变了涪江东岸至嘉陵江西岸之间老旱区的容颜。
坎坷建设路
借力世界银行贷款,两度下马的武引工程终上马
8月17日14时,站在江油市武都镇武都水库下方的干渠旁,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长张健紧紧握住何玉文的手,一起感慨“不容易!”
武引工程实在坎坷。“工程本身不复杂,难的是缺钱。”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说,要解决涪江东岸(左岸)至嘉陵江西岸(右岸)老旱区的用水问题,这一带地形西南高、东北低,把西南方向的涪江之水引来,形成自流灌区,是最佳选择。
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工程上马的呼声渐高。张健记得,工程首次动工是在1958年。彼时的方案,是要在涪江干流的江油市武都镇一带,修建一座库容14亿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库,然后通过输水管网,彻底解决涪江和嘉陵江之间区域的用水问题,武引灌区的灌溉面积将超过700万亩。
工程于1960年下马。“我们不死心,还是要找机会上。”张健说,第二次上马,是1978年。但两年后,工程再次停建。
第三次上马,是1988年。这一次,世界银行将提供7800万美元贷款。也因此,武引成为国内首个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水利项目。
“不搞过去那一套了。”提及刚上任时提出的“十万人马战武引”的口号,张健自己都笑了,“招投标确实要专业得多,工程质量、施工计划性、目的性都好多了。”
省水利厅建管处退休干部李九明透露,工程放弃了特大水库和“一步到位”等设想,修改后的方案,分三个阶段实施,一期工程在武都镇的涪江干流修建拦水坝,并由此引出干渠。
1988年9月21日,武引工程,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新增灌面最大的水利工程终于开工了。
何玉文提到一个小秘密:当时,世界银行规定,武引建设单位必须每月汇报建设进度,以及各项支出情况。标段工程经第三方机构验收后才能放贷。这,差点让工程面临第三次停摆。张健记得,到了1995年冬季,建设单位账面上的资金不到100万元,“那时候,每天光是人工支出就要十几万”。
“水旱从人”变现实
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涪江东岸将再无旱区
1997年,第一期工程的主干渠通水,涪江东岸上27.76万亩“望天田”成为“丰产田”。本世纪初,涪江东岸遭遇干旱,但项目区连年丰收。
“尝到了甜头,我们就停不下来了。”武引工程管理局局长勾承建说,一期工程结束后,2004年武都水库正式动工。到2011年,水库开始蓄水,彻底取代了以前的拦水坝。
在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看来,武都水库修建后的“水旱从人”,让武引工程“第二个都江堰”称号更加名副其实。总库容近6亿立方米的武都水库,让下游的绵阳主城区、三台县城、遂宁市区等防洪能力均得到提升。去年,通过调度武都水库拦蓄涪江洪水,宝成铁路大桥、绵阳市主城区危险得以解除。武引工程灌区内,拥有大小囤蓄水库40多个,累计库容近6亿立方米,基本等于再造一个武都水库,能够有效调蓄涪江洪水。
2013年,武引二期工程正式开工;2016年,第三期工程破土动工。“快一点的话,今年底主体建设工程都能完工。”勾承建介绍,预计最迟到2022年底,二期、三期工程都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到那时,灌区的总灌面将增至327万亩,绵阳、南充、广元、遂宁4市11个县(市、区)用水短缺局面有望彻底扭转,涪江东岸将再无旱区。还将修建盐亭县境内的金峰水库等水利工程,与升钟水库灌区、人民渠二处灌区的水系连通,做到跨区域水资源互补。
用水和管水模式也在改进。“1997年采取的是按灌面收费,用多用少都是一样的价格。”勾承建说,2014年武引灌区正式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采取“两部制水价”,核定每个区域的基础用水量,在基础用水量之内,按照0.11元/立方米收取,超出部分按照0.16—0.19元/立方米收取。去年,全灌区渠系水利用效率,位居全省灌区前列。
“希望我们多年前开的‘头’,能够让你在2022年结个‘尾’。”临别之际,已经退休多年的何玉文和张健一再叮嘱记者,“竣工仪式上,我们一定要来见证!”
一文两读
话当年
武引工程改变治水用水理念
张健(原武引工程管理局局长):
武引工程的修建,就是四川水资源利用思路转变的开始。在武引工程第三次上马时,省里借此确定了“以蓄为主,蓄引结合”的水资源利用方针。之前,是“机灌为主,机电结合”,这与地形多山、水资源区域和时空分布不平衡的省情并不相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治水、用水之道,必须符合实际。武引工程直接影响了此后全省水利工程的布局与建设理念。无论是已建成的大桥水库灌区、小井沟灌区,还是正在建设的向家坝灌区,均不约而同地把“蓄水”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而言,武引工程影响至深。
望未来
未来会有更多的“都江堰”
胡云(省水利厅厅长):武引工程绝不会是四川水利建设的终点。武引工程是四川的“第二个都江堰”,这样的“都江堰”会越来越多。
我省将会加快构建“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五横”是指都江堰供水区、玉溪河供水区等5个“西水东引”工程,通过修建引水渠系,实现河湖连通,把川西高原与盆地交界处相对富集的水资源分布引入盆地、丘区。“六纵”,则是纵向打通升钟水库供水区、亭子口水库供水区等6个大型骨干工程水系,依据季节和降雨分布差异,实现跨区域水资源调度。
预计在2035年左右,涉及19个市(州)104个县(市、区)的“五横六纵”供水网络将会初具雏形。
精要撷录
10月26日下午3时,在干渠总闸工地……起闸通水仪式正式举行。
武引工程从江油市武都镇涪江干流引水……工程分为三期推进,预计总投资50亿元。
到目前为止,累计已投资7亿元,实现灌面27.76万亩。
记者手记
因势利导与自然和谐相处
谈到武引工程最初的构想时,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长张健说,现在来看,无异于“天方夜谭”——无论当时的经济实力,还是技术能力,都不可能让这个宏伟的构想走进现实。但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武引工程,受到各方好评。
“我们这个民族,跟水旱打交道得到的每一点智慧,都充满了血与泪。”采访结束时,已近古稀之年的张健不断地念叨“水利行业祖师爷”李冰父子“因势利导”的理念。老人看来,无论何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工程技术人员首要记住的准则。
顺应自然,才能善用自然。从都江堰到武引工程,这样的理念永远不过时。撰文 蒲香琳 记者 王成栋 本版摄影记者 杨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