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龙扬镇  莲花寺

人居环境大整治丨重庆巫溪:奇山秀水泽苍生

2018-11-03 11:51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人居环境大整治】

重庆 巫溪县:奇山秀水泽苍生

  本报记者 邓俐

  这里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因盐而兴的辉煌;这里是《山海经》记载的“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乐土。这个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处、渝东边陲的巫溪县,因孕育出远古“巫文化”而得名。

  长年深藏大巴山深处的巫溪,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65.6%,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条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红池坝等禀赋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近年来,巫溪充分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借助国家政策东风,通过“四改两治”(改厕、改卫、改圈、改线,院坝硬化整治、入户便道及排水沟整治),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休闲乡村,提升农民素质,发展旅游产业,不仅让乡村变舒适了,变漂亮了,还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笑容灿烂了。

  厕所革命树新风

  小厕所大民生。提高农民的卫生观念及参与意识,8万旱厕变洗手间,带来文明新生活

 图为通城镇巴渝民宿

  2008年初,巫溪县爱卫办的一纸号召在全县掀起了轩然大波——“旱厕改卫生厕所”。

  “厕所本来就不卫生,改什么卫生厕所嘛”。对于在爱卫办工作了近10年的周建华来说,头两年,这句话把耳朵都听起了茧子,“做老百姓的工作,最难的就是改变他们的观念,你只要提什么改厕改卫,他们就给你说,世世代代用了成百上千年,你还管我们怎么拉屎拉尿?”

  为把厕所革命的宣传落到实处,让老百姓有真实感受才最有说服力。

  在该县天元乡,40多岁的老张讲起自己的经历还有些不好意思,一再要求记者隐去他的真实姓名:“当时乡政府的同志来动员我家改厕,还被我给怼了回去。后来他们带我们去一家一家地看,一家一家地对比。我们家厕所一进屋就是一股臭味,到夏天还蚊子到处飞;而改了的家里,方便完一个按钮,粪便被冲得干干干净,没臭味没蚊子。”“后来,乡里不仅帮我们找来设计员,还给一千块钱的补助,还真让我动心了。”他说。

  和老张一样,很多家庭就是在对比过程中动心的。

  相比在农村的动员工作,城里就容易多了,老房子一栋楼一层五六家就一两间厕所,大家有苦难言。

  时间回到1997年,家住宁河街道天宁寺的杜发伟还在念初一。和大多数巫溪人家一样,一层楼几十号人只有一个厕所蹲位,高峰时段比春运的车票还抢手,于是他习惯去二三十米外的公厕方便。

  早上不到7点跑出门,公厕前已排出了十来米。队伍中有打着哈欠裹在皱巴巴睡衣里的女人,有拄拐杖翻报纸的老先生,有叼着香烟抖腿的小伙子。排队的人不管什么样的姿势,手里在做着什么,眼角每过一阵都会朝同一个地方瞟上一眼。偶尔慢下来,就会有人吼上一句“里头的,搞快点哟,还不出来,都5分钟了”。

  杜发伟进去前总要先憋一口气,迅速冲进去,尽量在一口气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杜发伟家的优势是下楼走几步就能去厕所,劣势也非常明显:七八月份一开窗户臭味就肆无忌惮飘进来,遇到下雨天,更是粪水外溢。夏天,明晃晃的太阳底下,绿头苍蝇在头顶盘旋的声音他至今记忆犹新。

  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巫溪,到处都是旱厕。改厕工作断断续续,艰难推进,真正大规模实施,是在2017年,当时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卫计委、爱卫办抓总,城乡建委、农委、财政局、国土房管局、县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联动的改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厕项目的通知》《巫溪县2017年农村改厕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各项目单位要强化领导、加强宣传、因地制宜、克难攻艰,抓紧抓好抓落实,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改厕任务。

  “卫生生活方式的养成,文明习惯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周建华说,院坝会、宣传栏、黑板报、横幅、标语、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只要能利用的宣传方式都发动起来。“目的只有一个,做到老百姓人尽皆知。”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2017年底,全县农村总户数116407户,累计使用卫生厕所户数78916,卫生厕所普及率68%。今年,巫溪计划完成改造4660户,目前已经着手开展验收工作。爱卫办负责人介绍,未来3年,巫溪每年都会完成4660户以上改造任务,预计到2020年,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80%以上。

  老张带记者走进他家的厕所,笑嘻嘻地说:“一个厕所,改变了整家人的卫生习惯,都讲卫生了,感觉家人感冒啊、拉肚子这些病都少多了。”

  而县城各类公厕的变化就更大了,由“梭槽”变为了蹲位,“旱厕”变为了独立水冲式。厕所外观和周边协调,通风、采光、洗手、照明等设施一应俱全,厕内灯明水通,通风良好,定期消毒除臭。粪便不再是由人担走,而是通过污水管道,排入厕所附近的化粪池,直接进行处理。

  杜发伟感触也更深刻:“开始认为上厕所是个私密性很强的事儿,大家自己解决就行了,不需要政府来做。可你看现在的厕所,让男女洗手池分开,营造私密性;在厕间添加挂钩或置物架;每个蹲位增加了扶手,为老人增加了坐便器……这些细节的改变,就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改变,就是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改变。”

  环境变美兴产业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走出环境改造到发家致富新路子

  “这是木龙村吗,真认不出来,变化太大了。”站在公路旁木龙村的观景台上俯瞰,青山绿水间,红瓦白墙的小楼错落有致。重庆市农委宣传处网信办副主任安传林非常惊讶,“前两年来过,印象很深,木龙村真是穷,到处是破旧的土坯房,想不到两三年的工夫,都成小别墅了。”

  穷和乱,曾是木龙村留给不少人的印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污水垃圾遍地,综合排名在巫溪县属于“后进村”。如今,这都已成为过去。

  木龙村位于巫溪县西部,距县城10公里,幅员面积3.85平方公里,海拔在260米至800米之间,是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408户1428人。2014年该村被认定为贫困村,精准识别出贫困户79户274人,贫困发生率达19.2%。

  近年来,当地围绕“解决八难、实现八有”,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危房改造,同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180元,实现整村脱贫。

  针对木龙村位于山区,坡地居多的现状,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我们引进龙头企业促进土地流转,发展琯溪蜜柚产业,目前已发展1800亩,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柚子。”木龙村支部书记胡述奎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木龙村共改造贫困户危房15户,搬迁贫困户8户。还建立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完成320户农户“一厕三改”,定点放置垃圾桶,增设5个垃圾集中处理池,引导老百姓将垃圾分类处理,形成了绿水青山、红瓦白墙的美丽宜居乡村景象。

  2016年,木龙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村庄”。旧貌换新颜的巨变背后,是胡述奎对乡村美的不懈追求。

  “两个扫把”的故事,在木龙村广为流传。当选村支书后,胡述奎建议每家多准备一个扫把挂门口。每天早上胡述奎在村里遛弯儿,看到谁家门口的街道没打扫,他就自己拿扫把打扫。“村里人都是讲面子的,看到我这奔70的人给他们扫地,自己就觉得不好意思。久而久之,村民也就养成了自觉打扫卫生的习惯。”胡述奎说。

  在他的带领下,木龙村完成了380户危旧土坯房连片整治,建起了5个垃圾中转站。不仅如此,胡述奎还专门请了专家为木龙村设计了3个化粪池,搞起了沼-果循环利用,沼液用于柚子施肥。

  村子环境搞上去了,村容村貌变美了,百姓生活也舒心了。但是,胡述奎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村子美了,不仅让村里人住得舒服,也要能吸引城里人来玩得开心,搞乡村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致富路。”他说。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1800亩琯溪蜜柚、1200亩花卉苗木,虽年近70岁,但胡述奎的想法很“时髦”:“要把木龙村这些美的东西也换成收入。”他多次跑到巫溪县、重庆市请专家来考察,设计“一园一带一基地”的方案。

  “在蜜柚和花卉苗木基地基础上,我们准备再拓展500亩种植盆景水果,成立农业公园。”胡述奎说,把水浪沟打造成乡村旅游带,重点发展生态农庄和农家乐。木龙村的融合发展实践有了明显成效,2017年,木龙村有15家生态农庄取得了营业执照,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带动近百户农民就业。

  畅想未来几年的木龙村,“春天赏花、夏天戏水、秋天采果、冬天吃杀猪饭。”胡述奎既向往也充满信心,“在2020年之前我们肯定能把木龙村打造成‘巫溪后花园’。”

  而在距离木龙村大约三十多公里外的古路镇观峰村,同样因为人居环境的改善,老百姓的日子富裕起来。

  观峰村位于巫溪县古路镇西部,村域面积6.7平方公里,距离巫溪县城22公里。记者沿着C67县道一直前行,穿过青青山路,绕过潺潺山涧,在青山环抱之中,一幢幢风貌统一的小楼静静坐落在一条美丽乡村公路两旁,呼吸着带甜味的空气,仿佛连时光都慢了下来。

  发展之初,村支书王应鹏也不敢跟村民们保证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对的。他和全村人民一样都有些担忧,因为观峰村地处大山深处,发展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关键,村里能用的地本来就有限,种种难题摆在眼前都需要解决。“好在村民都支持,开展之初基础配套也跟着一起完善了。”王应鹏说,目前,村内95%的农户都实现了道路通达,水电方便、光纤入户,移动、联通、电信、广播电视、农村电商、邮政、农业银行金融网点相继进村。

  除此之外,一开始村里就围绕着“荷塘印象、多彩观峰”的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有效拓展和延伸发展空间,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观峰村发展乡村旅游是正确的,王应鹏告诉记者,2015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收入300余万元,2016年游客达到18万多人次,而2017年达到了50多万人次。来旅游的人成倍增长,村民在自己家办起了农家乐,如今观峰村农家乐已经达到了30余家,“旅游做起来了,现在不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都选择回乡创业,村里的留守儿童也从以前的60多名减少到现在的7名,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王应鹏说。

  人文气息留乡愁

  从自然环境改造向人文环境改造探索,将文化元素融入百姓生活,留住美丽乡愁

  从巫溪县城出发,车行约18公里便到了通城镇西南部的长红村巴渝民宿。入口一栋栋青石墙体、红瓦屋顶的小楼掩映在盛开的格桑花中,入耳是蝉鸣鸟啼。即便盛夏时节,这里的温度也只有25℃,微风拂过,清凉宜人。

  通城镇党委书记王兵告诉记者,这18栋巴渝民宿由重庆巴渝民宿公司与长红村村委会以及该村17家建卡贫困户合作修建,采取以地入股、以房联营的模式,收益按比例分成。在房屋修建风格上,该民宿融入了极具巴渝特色的本地元素,并于2017年5月1日正式运营。

  从修厕所、修道路,到美化环境,人居环境改造在这里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文化元素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被融入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宿墙体以乱石和水泥砌就,这是盛产碎石的当地传统建房风格,不但冬暖夏凉、且经久耐用。院坝地面上用作装饰的大理石也取材自通城镇中兴村。在民宿中,除传统的走马转角阳台外,还保留了当地农村院坝、堂屋、灶台和火塘等元素,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小院。

  尽管外观“乡土”,内里却别有洞天,房间内部十分舒适。除了有会议室、茶室、活动室等休闲空间外,每间客房都有单独的WiFi,完备的洗浴设施也是一体化设计。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18栋民宿,能提供的可不仅是食宿。

  王兵介绍,在这18栋民宿中,17号楼以长红村集体资产入股建设,因此起名为“长红楼”,由公司经营,其余17间民宿都由贫困户自主经营。

  长红楼讲的是长红村的故事。原来,1932年12月贺龙率红三军进入巫溪后,司令部就驻扎于此,至今仍留有司令部旧址、红军标语等珍贵遗迹,长红村也正是因为这段历史而得名。

  小山村里,藏着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破瓦房,在已经开裂的土墙上写着一副标语——“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落款为“红三军政治部,一九三二年冬。”

  另外17间民宿则各有各的名字,各有各的故事。

  16号楼的主人徐达才好客,喜欢跟客人聊当地的老故事,将16号楼命名为“明达居”;9号楼主人唐宗银今年66岁,在村里德高望重,一家人上慈下孝,因此起名为“宗善居”;10号楼主人范红早,因这栋楼坐北朝南,视线开阔,适合清晨在阳台上看风景,取名为“朝蔚居”……住在这里的游客在避暑观光之余,与主人聊聊天,不但能了解整个村子的历史,还能分享这户人家的故事,在唠嗑中度过闲暇时光。

  长红村周边的风景,也是一绝。民宿位于有着“重庆第一深谷”之称的兰英大峡谷入口处,步行至兰英大峡谷仅需20多分钟。兰英大峡谷长60多公里,平均深度1200米,险峻纵横,夏日树木苍翠,冬季则红叶漫山,美不胜收。

  而在前面提到的古路镇观峰村,一个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展示馆建了起来。

  王应鹏说,以前的观峰村村民都主要是靠种地为生,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文化逐渐消失。为了保留这一文化,特别是赋予乡村旅游更多文化元素,所以专门修建一个展示馆,把收割稻谷的板桶、烤火炉上方的吊锅、斗篷蓑衣等农耕时代的物件都收藏在馆内,走进农耕文化展览馆犹如走进一户村民家中,从厨房到卧房再到种地用的工具都一应俱全,“这些都是在村民家搜集过来的,专门陈列出来供晚辈们参观,让他们知道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一些物品。”王应鹏向记者介绍道。

  不仅有农耕文化展示馆,观峰村还修建了孝德堂大楼,设立“妇女儿童之家”,每天都有工作人员为村里的小孩开展趣味活动;二楼的“图书室”上千种书籍供村民借阅;四楼的“非遗展馆”来自父母辈的珍贵信件分门别类摆放着……“开设这些活动室都是希望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解放村民的思想。”王应鹏说:“人居环境的改造,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让老百姓富起来,更要让老百姓文明起来,幸福起来。”

  如今,不止在观峰村、长红村、木龙村,散落在巫溪县的许多村庄,都能够满足你所有关于田园牧歌、诗意村落、返璞归真、隐居山野的期待。夏天,你可以来这里听蛙鸣赏荷塘月色;秋天,你可以来这里吸氧赏落叶,在这里,你来了就不想离开……

【记者手记】

一切为了生活更美好

  邓俐

  管老百姓方便的事儿,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方便。

  从上厕所这种私密的事儿管起,解决老百姓最根本的生活问题,然后到修路架桥,再到发展产业,发家致富,这就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终极追求。

  重庆巫溪的探索,既考虑到了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还考虑到了老百姓的吃喝拉撒。这种一切为了老百姓生活更美好的探索,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实施人居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道路破旧不堪,卫生、生活设施不齐,不仅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乡村的形象。只有让城乡环境好起来,让他们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福惠。

  人居环境治理,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这个“魂”,就是乡村文明,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从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到推进良好家风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这是从自然环境治理到人文环境治理发展的必然。只有这样,乡村才不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才能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