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请输入关键词

望城:生态涵养区勇蹚改革“深水区”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以高水平改革带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2019-09-28 14:57 来源:农民日报

  “盘龙岭村精准扶贫‘扶’出了一个大品牌,生态涵养‘养’出了一个大产业。”在9月21日于乔口镇举行的“湖南(望城)荷花虾品牌发布会”上,长沙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蔡亭英如此鼎力推介从盘龙岭村“跳”出来的望城荷花虾。通过长沙市纪委牵头对乔口镇盘龙岭村开展4年的扶贫帮富,脱贫摘帽的盘龙岭村在获得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殊荣后,再次蝶变升级成湖南荷花虾之乡。

  盘龙村岭,这个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千年渔都”乔口镇的鱼虾之乡,全村近3000亩土地通过村土地合作社流转给大户生产,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将传统种稻改为生态养虾。荷花虾养殖,让一个省级贫困村发展成小龙虾年销量突破1500万元的生态产业集聚村。

  大龙村,这个处于八百里洞庭“尾巴”苏蓼垸核心区的洞庭水乡,以前一方面房屋常遭洪水浸淹,一方面却建房用地紧张。借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水、治房行动,大龙村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基层首创“带地入建、跨村建房”模式,从而为农民解决了建房用地,腾出了生产用地,让大龙村从“水窝子”在向国家农业公园嬗变。

  生态产业、农业公园……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映衬着望城区显著的变化——生态改善。生态改善源于生态涵养,生态涵养源于深化改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长沙唯一并全境纳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县,望城就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望城区委书记孔玉成看来,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改革就要勇蹚“深水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兴奋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望城提出要着力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其中,生态涵养区是支撑望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区。2014年9月,望城以成立长沙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契机,赋予试验区培育发展“生态涵养区”重任,以率先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手段,将其培育成为省会长沙乃至环洞庭生态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绿色经济高地、都市田园样板。

  到今年9月,5年了,生态涵养区“养”出了什么?带动望城深化改革成效如何?带着这个思考,在初秋时节,笔者到望城深入探访。

  高质量发展做到以绿色为核心,高站位谋划“生态环境先行区”,探索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等基层改革举措,向生态环境要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万里鱼龙伏,三更鸟兽呼。”诗圣杜甫曾孤舟历经望城时如此描绘望城的生态之美。如今的望城山水林田湖草交错密布,生态资源丰富,将其打造成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望城作为湖南首个生态经济区的使命所在。

  望城用什么来打造生命共同体?望城的决策者一直在思考。契机来了,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聚焦绿色生态、建设美丽望城。”望城区委、区政府为望城把脉定位。望城区委副书记、区长范焱斌认为,我们既是中央精神的坚定响应者,又是基层首创的积极实践者。望城以试验区为平台,集中培育“生态涵养区”,力争将其建设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环境先行区,产业友好、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发展区,文明友爱、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为了争当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排头兵,为全省构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担当重任,望城高标准出台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与全省目标相比,望城区在36个方面进行了提标提档,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比省定指标高30个百分点,率先全省提出在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核心区化肥使用量减少50%以上。

  但先行区该怎么打造?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望城从中找到了‘定海神针’。”望城区副区长、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易文龙认为,生态环境先行区就是要按照生态涵养区定位,科学布局两大空间:人类生活、生产、生态空间;自然休养生息空间。

  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志军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一部分农民建房盲目攀比,其他村民建房空间被挤占了,村民的文化娱乐场地无处可建导致生活空间缩小了;有些村民甚至占用农田违规建房,生产空间缩小了;还有的村民填湖挖山建房,生态空间缩小了。另一方面,一些村人多地少,土地面积本身有限,对新开户、改建户、危房改建房等刚需农民来说,无地建房成为民生难题。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答案就是基层首创,深化改革。为了打破宅基地一律限定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的壁垒,合理配置宅基地资源,扩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共享空间,试验区原创性地提出“带地入建、跨村建房”集中居住模式。

  2016年,“带地入建”模式在茶亭镇苏蓼垸内应运而生。在土地确实权、颁铁证后,先引导3村村民加入土地合作社,将承包地长期流转;对刚需建房户进行资格审核,保障其在本村组的宅基地资格权;审核通过的可申请成为“带地入建”户,按自愿有偿、权益互换原则,通过原所在村土地合作社,将自家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收益,付给新房拟建所在村土地合作社,从而在该村获得宅基地使用权。

  从大龙村迁址到静慎村建房的蒋顺龙,每年通过村里的土地合作社,从自家8亩多承包地中拿出1.32亩的流转收益,付给静慎村土地合作社,得以在静慎村黄龙河畔的集中居住区新建一栋庭院式住宅。像蒋顺龙一样,190户“带地入建”户统一规划集中建房,由政府部门统一配套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18项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集中居住集约了土地。据统计,集中居住区户均占地从2.37亩下降至0.77亩,户均道路占地从0.75亩下降至0.18亩。

  对比传统的分散居住,集中居住给农民带来了什么?静慎家园的姚志明告诉笔者:“房屋整体占地面积减少了,而我们生活空间扩大了,我们闲的时候可以到配套的图书馆充电、到文体活动中心健身、到广场上跳舞,住在农村享受比城市还好的生活。”

  不仅生活空间扩大,生态空间也得以拓展。大龙村有团头湖、偏头湖、白湖三大湖,水域资源有200多亩,但以前由于人多地少,村民常沿湖占地建房,水域面积减少,污染也较为严重。经过引导垸区村民向丘区“带地入建、跨村建房”,并治过治理,村民退房还湖、退耕还湖,三大湖建成湿地,成为村民生态休闲和游客观赏的好去处。

  更为重要的是,土地实现节约化利用、集约化管理,为当地发展生态农业腾出了发展空间。大龙村村民姚利华一直想在稻田养虾,可是过去由于土地分散,最多只流转了100亩地。土地复垦整理后,以往的“插花地”变成了“集中地”,今年,姚利华的虾田面积扩大到400亩。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空间极为关键。对于这句话,住在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村民更有感受。黑麋峰是长沙近郊最大的省级森林公园,境内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3%,现已发现野生动物71种,是望城生态涵养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但较长一段时间受到污染的侵袭。为了提升其生态保育功能,望城区政府决定搬迁部分森林公园核心区居民,在此规划建设环保教育主题公园。

  从2017年起,当地政府启动禾丰村等3个村439户村民的搬迁工作。为了让村民既安心搬迁、又确保权益得到维护,当地采取“政府出钱、农民出地、市民出力”的方式,即对搬迁户自愿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复绿,并且让他们承包的山地、林地等流转给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植;政府出资平整土地、购买苗木等;市民以认领、体验等方式出力种植。

  这样一来,通过生态补偿与绿色发展体制改革,既让为保护环境做出牺牲的村民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又还黑麋峰以绿色,让自然更好地休养生息。

  高质量发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高水平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生态经济要动力。

  对望城来说,2019是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丰收之年。但没有高水平的改革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望城深化改革的关键抓手到底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明体现。因此,望城清晰地抓到了关键抓手:高水平建设生态经济区,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抓紧抓实。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生态经济发展区高水平建设就抓住高标准整治土地、高价值流转土地、高效益用活土地三个着力点。

  以高标准整治土地为着力点,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美丽国土成为土地生态化的第一步。高标准整治土地离不开钱,但以前是“多个龙头放水”,依旧不能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农业之渴。因此,望城以试验区为平台,率先试行资金整合,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试验区管委会以苏蓼园现代农业公园建设为核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区。通过农村水利综合改革,综合施策、集中用力,从多个“龙头”治水到一个“龙头”放水,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整合涉农资金2.3亿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及田湖路网综合整治,基本形成了核心区域“五纵十二横”水系网络、“一纵三横”路网格局,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根本性转变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土地进行高标准整治之后,能否进行高价值流转至关重要。望城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为核心,深入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全面完成全区41.88万亩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础上,全域推进“一村一社”,以村级土地合作社推动土地高价值流转。

  高价值流转“高”在哪里?传统线下土地流转方式难以吸引更广范围、资质更好、实力更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前来流转经营,因此,望城区大胆推进土地流转方式的改革,运用“互联网+”,探索湖南首个农村土地合作社土地经营权线上竞拍。

  “2900亩低洼田容易产生内涝,之前村里主要种植水稻,一年仅能种一季,而且产量不高。”盘龙岭村党支部书记刘浩介绍,该村产业单一、土地收益较低、集体经济薄弱。

  2018年3月30日,在帮扶单位长沙市纪委的牵线下,盘龙岭村土地合作社引入互联网平台对其土地经营权进行竞拍。2900亩耕地被划分为5宗地块,其经营权以每年700元/亩的价格被全国各地赶来的大户成功竞拍,比传统流转价格高出200元/亩。

  低洼田种什么既能产生高效益又能涵养好生态。望城农业部门专门请来了湖南农业大学黄璜教授等一批专家实地调研论证,发现“荷虾共作”能够更广泛地利用低洼水田等各类涝洼土地,通过荷虾共生,使莲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能改善生态,何不转方式、调结构,因地制宜将稻田改为虾田,盘龙岭村养小龙虾大有前途。”长沙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蔡亭英经过多次调研,引导村民发展“荷花+小龙虾”等生态养殖模式,探索出一条“赏荷花、吃龙虾、当创客、住民宿、解乡愁”的发展思路。

  产业要发展、标准要先行。生态养虾农户没有经验,因而,标准化生产成为第一步。“只有在生产、质量溯源等全过程实行标准化,才能铺就生态、健康的荷虾共作养殖之路。”易文龙认为。因此,今年9月,望城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荷花虾系列标准规范,包括养殖、烹饪、视觉、质量溯源体系等四大标准。借助标准体系的建立,让品尝放心虾更加流行起来,助推荷花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做到标准化生产,望城区引进湖南小龙虾当红品牌“文和友”集团作为龙头企业来示范养虾。养好虾得先治好水,文和友集团请来了以森山辉男为首的日本治水专家团队来到盘龙岭村,把顺风渠的供养虾水质的治理标准达到三类以内。为了做到全程生态化养殖,该集团还邀请了华中农大科研团队进驻村里,共同打造湖南首家荷花虾研究所,设立研究、检测、培训三大板块,建立一个望城荷花虾养殖的标准化示范基地,让荷花虾在望城区域实现高产、高质、四季养虾。

  荷花香,鱼虾跃。养殖“荷花虾”成了村民的共同选择,当地村民张星在拍卖会上一口气拍下了两宗土地用来养殖小龙虾。“产量最高的那段时间,外面的老板守着抢购,每天产出两三千斤,日进账几万元。”张星说。

  更多的村民、贫困户从生态养虾受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1亩地1股为标准,盘龙岭村所有村民入股土地合作社,入股村民不仅能拿到每年每亩700元的土地租金,还能获得股份分红和务工收入。贫困户刘国宏就是其中之一,他被张星聘为长期工,每天主要趁着早晚凉快的时候摘莲蓬、养小龙虾,每年仅工资就有4万多元。

  如今,望城荷花虾养殖面积达到7万亩,致力打造年产值上百亿的小龙虾产业。“盘龙岭村从传统种稻到生态养虾,可以说望城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改’出了希望,真正实现了‘产业友好、人民富裕’的目标,通过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取得了高效益。”蔡亭英如此认为。

  对于“产业友好”这4个字彭小辉感触更深。望城白泥湖原来水质不好,一般养殖家鱼。但湖南家鱼成堆,供给多需求少,因此,彭小辉所在的湖南白泥辉高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另辟蹊径,规模养殖有“淡水中的鲨鱼”之称的鲌鱼。

  原来在长江生活中的鲌鱼习惯在水域上层生活生长,因此对水质要求很高。为了确保水质优良,水经过池塘过滤氧化后再将注入白泥湖鲌鱼养殖水域。再加上低于其它地方1倍的密度养殖,鲌鱼生长良好。水环境也“如鱼得水”,从白泥湖鲌鱼养殖水域排放到周边稻田的水对水稻不会造成任何污染。“不仅白泥湖鲌鱼养殖水域小环境好,而且对周边大环境没有侵害,不以发展特色产业影响大众产业,这就是美美与共、和谐共生,这就是产业友好。”彭小辉说。

  通过种养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圈初见成效,形成以小龙虾、鲌鱼为特色的健康水产主导产业,望城鲌鱼已入选长沙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望城荷花虾成为湖南省“一县一特”重点发展主导特色产业。目前,区域小龙虾亩产纯利润达2000-4000元,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5000元。

  高质量发展做到以治理为重心,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探索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向生态文化要活力。

  “要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中如此强调。山青水秀,文化生态,文明友爱、社会和谐,这也是望城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所在。

  “对望城来说,要培育和构建绿色、简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就必须革故鼎新。“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试验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吴石平认为,要探索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改革,以治理为重心,加快对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双重治理,实现环境整治与生态文明双提升。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10年前,这是对茶亭镇静慎村的真实写照。静慎村决心将垃圾治理列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最初由村组干部包片带头清理垃圾,但好景不长,干部一边捡,村民一边丢,这种“他治”模式难以持久。

  一屋不扫何以洁村庄。静慎村党总支决定创新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探索“九贤治村”,倡导村民共治。村党总支书记姚罗华首先发起成立环境卫生理事会,督导村民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吸收为理事会成员,做得不好的让其“红红脸、出出汗”,以此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还管他上人瓦上霜。”尤布冲组村民姚建明原来也只管“自家一亩三分地”,加入环境卫生理事会后,姚建明积极性高涨,不管严寒夏暑,打扫全村道路,精准分类垃圾。

  类似这样的自治小组在静慎村还有8个:党员之家、乡贤理事会、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六老宣讲团、军人抢险队、兴学堂、快乐静慎健康协会,这9个互帮互助的自治小组并称为“九贤治村”。在新乡贤的示范带动下,静慎村通过治垃圾等“五治”行动,从一个贫穷落后、脏乱差的山旮旯变成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静慎村“九贤治村”,大龙村的做法则是“一核三会、三治合一”。为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大龙村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以村级合作社为支撑、以乡贤理事会为补充,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礼金比谁拿得多,桌数比数办得多,鞭炮比谁放得多……大龙村虽然是省级贫困村,但这样的“比三多”现象以前在大龙村也比比皆是,铺张、攀比、灰色的生活方式盛行。“治理得先治人的陋习,吹新风、扫旧风,农村才能文明。”大龙村党支部深谙此理。今年的中秋节,大龙村乡贤理事会给村民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移风易俗“茶杯”。这些茶杯上印着村里“一核三会”的倡议:“随礼不高于200元,桌数控制在20桌,不燃放鞭炮……”

  为达到减少雾霾、保护环境的目的。几年前,大龙村开始推行“环保送葬”,刚开始,村民们普遍不接受。2016年5月,大龙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民的母亲与世长辞,他主动控制酒宴规模、开支,不发放路耗、不燃放鞭炮、不请乐队……李新民还用省下的费用,买了近万元的电风扇送给村小学。

  村民们看在眼里,受其感化,纷纷效仿。如今,大龙村红白喜事中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低碳、健康的多了……文明简约之风扑面而来。2017年,大龙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如今,望城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大龙村”,改革的动力让生态文明的活力竞相迸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