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篱笆,绿植掩映,红墙灰瓦,一步一景。在如今的三河村,簇新规整的民居,和谐友爱的村邻,记录着“三变”改革带来的乡村巨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18年,我市137个村分两批进行改革试点,促农增收,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两年过去,沙坪坝区三河村彻底摆脱空壳村的帽子,完成了一次蝶变——村庄美了,产业旺了,村民腰包鼓了,2018年村社集体收入近43万元,这个数字是2017年的28倍;2019年在2018年基础上,又实现了四成的增收。 模式形成 合股联营促共赢 因三条溪河汇集于此,三河村由此得名。因地形、交通受限,早年村里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土地闲置率高达90%。“一产弱”“二产小”“三产微”,全村无经营性实体经济项目,经营性收入来源主要为村集体零星土地流转租金收益,年收入不足1万元。 在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强看来,改变,在当时已迫在眉睫,摸清家底是第一步。经清产核资,村1038亩林地、30亩荒地加上房屋折算出260万可经营性资产。资产确定,完成量化确权确股,下一步该敲定何种经营模式?“‘三变’改革在农村是一项改革措施,村民犹豫观望的情绪浓不说,也有不少反对声音。”李强记得,村民的担心点有很多,但争议的焦点基本都围绕着“钱袋子”:收入从哪儿来?到时候分红会不会越分越少? 群众院坝意见收集会、业主、村社干部座谈会,60多次意见交流会议后,最终制定出由村支两委+村级平台公司+农户+业主的模式。李强介绍,这种模式即村支两委作为组织引领,把可经营性资产都确权到村民头上。由股东组建起股份制的舜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经营主体,吸纳村、社集体和农户资源资产后,由公司入股到相应项目中。“这样一来形成了合股联营的共赢之势,树立起了村民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安全屏障。” 资产激活 项目引进农民增收 为了激活农村已有的存量资产,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重组,合理配置。森林覆盖率90%以上,并保持了较完整原生态风貌的三河村开始进行项目布局。记者了解到,三河村以全长十公里盐堰路为主线,沿线引进了天籁萤火谷、远山有窑、渡兰居、楠之林雪4个农旅融合项目,形成了以都市休闲观光为内涵的现代精致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夜色流转,林间萤火点点,美不胜收。谁能想到,如今的天籁萤火谷曾经是荒草丛生。邀请环境设计、农业、生物等专家,恢复萤火虫等昆虫生长环境,在此基础上运用在地原生材料,进行了乡土再造。目前一期建设已完成的萤火谷占地944亩,园区运行良好,吸引了不少游客驱车前来“打卡”。据悉,截至目前,该项目共计接待人数近3万人,已完成土地、停车场、道路、山坪塘等6个合股联营协议签订,对促进周边农户增收,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56岁的赖家伟早年外出打工,得知家乡要进行“三变”改革,引进了不少大有可为的项目,看到商机的赖家伟毅然回乡创业。随着天籁萤火谷逐渐“网红”,赖家伟把靠近景点的家翻新整修,挂上了“随缘农庄”牌子。“生意还不错,旺季的时候,农家乐周末基本不会空房。”赖家伟笑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游客来了要住宿,住下了又想尝试一下地道农家饭。“光这两项收入,旺季时每个月收入就在3万元左右。” 分红保底 未来将改变单一入股模式 从濒临倒闭的龙窑到如今集传统技艺、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远山·有窑”;从发展七彩水稻、生态茶山、四季水果等为一体的农旅综合性项目渡兰居到反季节蔬菜(野菜)的种植和采摘,生态鱼垂钓的楠之林雪,通过“三变”改革,三河村累计合股联营的土地类资源为1500余亩。 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村组集体以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和集体修建的产业道路、停车场、水塘等入股,与项目投资者一起,进行股份制经营。财政资金形成的道路、远山茶舍、远山房屋、山坪塘等资产作价入股金额为522.3万元,381名村集体成员以承包地入股平台公司成为农民股东。闲置资产和资源被激活后,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资产收入,而当初村民最为关心的收入分配问题也进行了落实:资产类收益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按股民50%、村民小组20%、村集体30%的比例进行分配;资源类分红则以入股面积计算股份,设置了保底。 坚持以农业为基、绿色为底、文创发力的理念,形成了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体验业、文创产业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未来,三河村将进一步深化与四大产业项目合作,将单一的资源资产入股模式,拓展为合作、合资、合营等方式。”李强透露,想通过尝试劳务输出、清扫保洁、运输服务等合作模式,完成“输血式”向“造血式”收入增长方式的转变,稳定释放“三变”改革红利。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