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在全国政协礼堂的东南厅,第五专题组围绕“研究2020年后扶贫政策调整完善”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发言中,大家一致认为,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尽管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但只要坚定不移地把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的工作任务,就一定能够如期地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发言中,大家就合理设置过渡期,保持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科学确定相对贫困标准,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持续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做好异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文章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在许多常委的发言中,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文化在扶贫中的作用问题。马志伟常委结合自己在青海的调研,建议要“加强精神脱贫”。曲凤宏常委结合农工党中央在毕节扶贫的经验,讲述了通过让教师走出大山开阔眼界的教育扶贫故事。温思美常委则抛出了两个研究课题,希望好好研究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反贫困能力建设和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问题。提升反贫困能力建设,成为常委们发言中频频出现的关键词。 有常委建议,要将教育扶贫的既有经验转化为长期制度安排。教育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控辍保学、推普脱贫、职教脱贫、高校定点扶贫等。为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亟须深化教育扶贫政策,用好持续稳定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有常委提出,要研究制定2020年后的教育扶贫内容和项目。在把握相对贫困治理更侧重个体等特点的情况下,多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改善就业质量、保证机会公平、深化分配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城乡融合等制度机制来解决。应针对新的形势和特点,谋划“十四五”时期的教育扶贫内容和项目。 有常委主张,要加大教育“新基建”对贫困人群的投入力度。要解决好网络教育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的设施建设,要注重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家庭提供优质图书资源,在解决好“营养午餐”的基础上,关注“精神正餐”的问题。 有常委认为,社会力量对参与教育扶贫有热情、有优势,应当支持、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中来。要鼓励民办教育机构、社会公益组织、教育专业团队参与教育扶贫,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 有常委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仍是相对贫困的主体。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应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推行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围绕脱贫巩固、现代农业发展和全产业链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三农”人才。 “知识和智慧最能改变贫 困的面貌”,周汉民常委的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深刻共鸣。扶贫先扶智,脱贫先治愚。在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的新时代,教育扶贫仍大有可为!(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