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三快”先生扶贫记

2020-07-02 20:53 来源:重庆日报网
“三快”先生扶贫记
——酉阳县酉酬镇和平村第一书记曾明的驻村故事


端午节期间,卧室漏雨,曾明在清理地面积水。记者 陈国栋 摄视觉重庆

  雨后初晴,八面山下云遮雾绕。碧玉般的龙洞山泉顺着水渠缓缓流入插满秧苗的梯田。一道道田埂犹如五线谱绵延伸展。
  这里是距重庆主城约500公里、车程约8小时,与湖南省交界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酬镇和平村。
  来自市地产集团,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的曾明,因进入角色快、工作开展快、农村工作能力提升快,而被镇干部称为“三快”先生。
  他近段时间常来这里打望,了解田里的水稻生长情况,“今年村集体已种下500亩有机稻,明年规模还会扩大,相信和平村群众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曾明说。
  种南瓜、栽蜜苕、搞电商 三次受挫
  和平村位于酉阳县酉酬镇东北面,距县城约80公里。
  2019年3月,38岁的曾明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虽然和平村在2016年就摘掉了贫困村帽子,但产业空心化依旧是个难题。“这里山好、水好、人好,就是产业不好。你是从大城市来的,大家都指望你呢。”村支书谢正该第一次与他见面时说的话,更让他感到压力巨大。
  听说村里适合种南瓜、红苕,曾明觉得可以种超市里卖价很高的贝贝南瓜和蜜糖红苕。到村半个月后,曾明自掏腰包做试验,用8000元买贝贝南瓜种子,2000元买蜜糖红苕苗,各种下10多亩。
  大约半个月后,曾明发现,只有不到两成的南瓜种子发了芽。发出来的芽,也几乎被虫啃光。红苕苗也蔫不拉几的。土里,猪、牛、羊的脚印随处可见。
  几个月后,试验结果出来了,贝贝南瓜总共只收获几个,红苕只挖了几百斤。
  曾明事后总结,试种的产品技术含量高,需要精细化的管护,土办法行不通。同时,他与村民约法三章——看好自家的牲畜,不得糟蹋庄稼。
  曾明又通过朋友圈销售村里的土特产,助农增收。卖了一个多月,问题来了——要么有货的时候无订单,要么有订单的时候没有货。
  “快递来的鸡蛋,好几个都是坏的。”一次,一个朋友打电话提醒曾明。鸡蛋坏了,要么是在农户家搁久了,要么是运输过程出了问题。
  “没有货源和品质保障,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于是,曾明把微商停了。
  半年内,发展产业三次受挫,曾明心头难过,但又不甘。
  改良土壤 发展有机稻产业
  八面山海拔1000多米,半山腰有两个龙洞,甘冽的泉水喷涌不息。村民们把泉水引到家里饮用,引到田间地头浇灌庄稼。
  村里的稻田大多在海拔五六百米的地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时间都比山下平地晚一二十天,种出来的大米口感不错。
  去年4月的时候,山下的秧苗都已长到三四十厘米高,但村里还不见动静。
  谢正该告诉他,前几年,村里利用山泉种植有机水稻,收成不错,大米也能卖到2元一斤。2018年,大米在接受检测时发现镉超标。“我们想放弃了。”谢正该说。
  曾明以为是村里的水出了问题,就把泉水送检,检测显示水中无有害物质,富含锌。再检测土壤,显示镉超标,需要治理。
  到村之前,曾明在市地产集团负责土地储备和整治工作,经常与土地打交道,但土壤治理还是头一遭。
  他到处寻求帮助,得到两个答复:一是休耕三年,啥都不种;二是把污染的土壤挖走,换新土。这两套方案都不符合实际,曾明决定另想办法。
  经一个农业专家介绍,他找到一家专门治理土壤问题的公司,该公司使用一种天然矿物质,能很好地治理镉污染。
  曾明向市地产集团求助。经过充分论证,市地产集团决定出资19.5万元支持和平村土壤改良试验。
  试验田一共种了70亩有机稻。看着秧苗一天天长高,曾明喜忧参半。担心再次失败,曾明经常失眠。
  不过,结果让曾明很振奋。经国内一家权威机构检测,和平村的大米品质优良,不但没有有害物质,还富含硒。检测结果一公布,和平村的有机大米顿时成为抢手货,米的价格也从2元1斤涨到了5元1斤。
  今年4月,曾明与村干部一起跑市场,签下400亩订单。同时,村集体决定再种100亩,为集体创收。
  为保证订单供应,曾明带领村里党员干部和群众,用一个多月时间把400亩撂荒田重新开垦出来。
  经曾明争取,市地产集团决定再支持50万元。另外,集团再出资10多万元支持购买设备。
  为让集体、农户和公司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曾明把村里的1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投了进来。同时,他把土壤改良那家公司引到村里,与村集体抱团发展。明年,村里打算把有机水稻的种植规模再扩大。
  曾明说,和平村的有机大米已获准在上海绿地集团旗下中高端超市上架销售,目前正在为大米申请商标、设计包装。
  “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端午节后第一天,曾明从重庆主城返回和平村。回到村委会办公室,他打开卧室门,一下怔住了。
  在这间10多平方米的卧室里,地上全是水,床上的被子、枕头已经发霉。抬头看墙上,已被水泡湿,开了很长的裂缝。
  “习惯了,大雨大漏,小雨小漏,外面晴了,屋顶的积水还要漏几天。”曾明说,端午节这几天下了大雨,他的卧室再次遭殃。
  村委会办公室是一层平房,已修了10多年。去年曾明刚到村里时,房子就在漏水。再看隔壁的办公室,墙壁挂着的草帽已发霉发绿,地上还有几滩水。
  “过去一年,曾明为村里争取到的真金白银就有100万左右,但钱全部用到了发展产业和保障民生上。”酉酬镇宣传统战委员汪洋说。
  一年多来,村里的贫困户由6户减少到2户。这2户年底前能通过政策兜底保障。
  村里的产业渐渐发展起来了,农家院落也修整一新,但村委会办公室和曾明的宿舍还是老样子。
  “可能花几千万把块钱,就可以把房子的漏堵住。”记者说。“村里的产业正在爬坡上坎,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曾明回答。
  干部服气 群众“热”他
  曾明看上去比较斯文,从小在城里长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都不知道水稻是怎么长出来的”。刚到村里,当地干部群众并不看好他,“反正来干两年就走”。
  然而,当大家看到他不辞辛劳救活了村里的水稻产业,协调资金修了一座公路桥、盖起了一栋小学教学楼,又协助村里修了6条通组公路,每样工作都实实在在,大家彻底服气了。
  6月29日,曾明到和平村五组走访已摘帽贫困户谢玉堂。见他来了,谢玉堂老远就热情打招呼,端过板凳请他坐。板凳上布满灰尘,曾明没擦拭就坐了上去。
  村综治专干王建华说,曾明入户走访不带水杯,群众用碗端水给他,他接过就喝,一点都不见外。
  “曾书记这个人,朴实,工作认真,得人心,搞得好!”谢玉堂说。
  “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真心想干成事的劲头。”汪洋说,这里的老百姓都“热”(方言,指喜欢)他。  (记者 陈国栋)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