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惠及数十万人的减贫实践——全市12.1万户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户实现脱贫产业全覆盖、中长线产业全覆盖和技术帮扶全覆盖。 这是掷地有声的亮诺践诺——围绕“发展产业带贫增收”总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强化利益联结,构筑发展体系,推进提档升级。 这是硕果喜人的以业兴农——新增注册涉农商标252个,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个;1010个贫困村实现电商网点全覆盖。 脱贫攻坚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产业扶贫是大事中的“要事”。汉中位于秦巴连片贫困地区,全市11个县区中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两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市县产业脱贫推进组牵头抓总,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历经艰辛探索,汉中走出了秦巴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探索的“七项行动”“八大模式”先后受到省政府领导、省脱贫攻坚指挥部肯定。 构建产业扶贫大格局提升产业发展“加速度” 2018年,全市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户均增收3300元以上。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汉中产业扶贫工作进展和质量综合排名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产业扶贫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脱贫攻坚,责任重大。全市上下凝聚共识: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锁定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有步骤、高质量地推进产业发展,确保每个县、每个镇(办)有主导产业、每个村有产业项目。 ——制定《汉中市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1+17”富民产业发展培育支持计划》等实施计划,引导村集体经济与新型经营主体联动发展。 ——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坚持产业扶贫资金投入靶心不变、力度不减,指导县区细化完善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在全省率先探索技术帮扶机制,建立产业扶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实现技术服务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服务转变。 目前,全市1010个贫困村全部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起成立了604个扶贫互助合作社、1219个互助资金协会。通过项目带动或先带后奖等方式,全市有2600多个主体带动8万户贫困户在产业链上持续增收。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善谋善为”的保驾护航。 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坚持“大产业、大扶贫、大带动”思路,以加快特色产业培育为主线,以发展产业助农增收为目标,强化“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实施“产业发展、技术提升、主体培育、产销对接、金融(财政)支农、农村深改、模式推广”七项行动,推广“统建共享反租倒包”茶产业扶贫模式、“三统一分”食用菌产业扶贫模式等“八大模式”。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履行产业脱贫牵头抓总职能,创新推行“专项行动+任务清单”管理机制,财政、金融部门不断强化脱贫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商务、供销部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林业部门积极推进林下产业,旅游部门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信部门大力引导工业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推进有力、运行高效的大扶贫格局加快构建。 探索利益联结新路径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 提升产业效益,让贫困群众分享农产品释放的多重“红利”,我市紧扣“做强产业、壮大主体、强化服务”,探索市场、经营主体、农户利益联结新路径,“消费扶贫大显身手”。 在刚刚结束的杨凌农高会上,我市展销的特色农产品既“吸睛”又“吸金”。茶叶、食用菌、有机米……品牌效益节节攀升,同时鼓起了贫困群众的腰包。我市农产品“亮响”农高会,是农产品价值链延展提升的有力说明,也是产业扶贫的生动写照。 常态化推进“四季攻势”,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四大产业支持平台。西乡、留坝等5个县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乡村旅游带动66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京东云仓(汉中)无界工厂仓”在汉台建成并投入运营,汉中优质农产品最快6小时可达上海消费者手中。全市商标扶贫受到国家工商总局肯定。 扭住主体带动利益联结这个关键,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园、贫困户自主发展多元联合,鼓励有劳力的贫困群众入园务工赚“薪金”,从事非农产业的贫困户土地流转赚“租金”,村集体经济参股经营赚“股金”。全市先后引进陕果集团、奇峰果业、惠康、百菌园、京东等一大批优质企业落户发展,全市有2600多个经营主体带动8万余户贫困群众增收。 把农产品产销对接作为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的重要路径,汉中市被评为“全国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示范市”。西乡、留坝、勉县、宁强、佛坪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72个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关联1.4万户贫困户,乡村旅游带动6600余名贫困群众,222家中小企业带动4900余户贫困户。 聚焦重点关键领域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通过利益联结,如今的汉中,产业融合发展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农业产品的“特”“优”叩开了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大门,红利正在继续释放。目前,全市349家农业企业、1900多个合作社、175个产业园,稳定带动8万多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受益,自主发展产业户达7万多户。 产业扶贫不只是让贫困户有发展产业的意愿、有可以发展的产业,还要让他们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近年来,我市聚焦贫困村产业发展资源,打破产业发展束缚,让产业发展主体和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放心干、放手干、放胆干。 打开思路,激活动能。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激活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为产业扶贫添薪续力。 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工作的通知》《关于支持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汉中市贫困退出村集体经济组织认定办法》。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主要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互助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通过入股分红或提供产业发展资金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受益。入股收益率平均为8%左右。 汉台区红星村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实现了农民土地100%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土地100%流转到经营主体,经营主体100%与贫困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 城固县陈家湾村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成了食用菌扶贫车间、千亩荷塘、万亩竹海、红美人柑桔四大产业板块,实现了土地流转、集体分红、资产收益、项目红利、务工薪资五份收入。 全省山地猕猴桃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会相继在我市召开。“一林两用”、“一田双收”,赋予脱贫产业发展新动能,贫困群众产业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好。 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显示,全市2122个村基本完成了清产核资,90个“千村示范”试点村任务全面完成,全市1010个贫困村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预计2019年村集体经济可实现纯收入4000多万元。 完善综合发展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再出发” 2019年全市整合涉农资金32.2亿元,用于产业发展20.52亿元。175个镇办实现了电商网点全覆盖,培育留坝蜂蜜、西乡茶叶、洋县有机米等网络销售品牌15个,建立百园示范村(基地)175个…… 产业集聚区、田园综合体、扶贫产业基地在精准施策中陆续“开花结果”,书写满带泥土芬芳的产业新篇。 在政策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农业“倍增工程”,打造“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推进贫困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明确把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果业、畜牧业作为五大脱贫主导产业,把中蜂、魔芋、林下、水产等作为“X”项地方特色产业,引领具有汉中特色的“5+X”产业集群发展。 在模式上持续给力——紧抓“产业覆盖、精准帮扶、利益联结”三个关键,深入推广“八大模式”,支撑产业扶贫户持续稳定增收。 在创新上持续加力——培育、发展、完善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为重点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扶贫带贫经营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予以推进。 在探索上持续努力——进一步建立“户有增收项目,村有主导产业,镇有销售平台,县有产业品牌”的产业“四有”体系,围绕茶、菌、药、果、畜五大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扶贫影响力,积极发展魔芋、蚕桑、中蜂、水产、林下经济等地方特色产业。打造提升一批主导产业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带贫作用明显、产业模式突出的产业扶贫示范园(村)。 在质量上持续用力——持续推进七项行动提档升级,积极开展对江苏及京、津、沪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和展示展销,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模式范例推广运用,促进产业扶贫工作高质量发展。 脱贫,梦想正变为现实;小康,奋进的步伐铿锵有力。 层林尽染的静美汉中,也有脱贫攻坚战场的鼓角齐鸣。绿水青山间的产业基地,跨越时空的产业链条……在攻城拔寨的声声战鼓中,汉中正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挥毫泼墨绘就“一个都不能少”的绚丽画卷。 记者 王兴 周芳芳 通讯员 杨波 董义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