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所阐释的“闽东经验”之所以至今仍拥有旺盛生命力,其根本就在于其中厚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和生活了17年半,在这块被他珍视为第二故乡的红土地上,创造并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摆脱贫困》就是其中弥足珍贵的一笔。 这本书收录了1988年至1990年他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带领闽东干部群众为摆脱贫困而进行的深刻理论思考和艰苦实践探索。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千年愿景即将圆梦的伟大历史时刻,重温此书并借此回望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初心同人民群众一道携手闯出的从闽东大地坚实延展到福建省乃至全中国的摆脱贫困之路,对于我们溯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萌发、理论雏形和实践肇始,把握贯穿始终的鲜明主线,更加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更加深切地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担当和追求,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的坚强力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摆脱贫困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初心使命一以贯之的坚守 研读《摆脱贫困》感受最深切的,是字里行间凝结着的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人民的深沉大爱和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鲜活地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每一个实践、每一次求索上。 上世纪80年代末,宁德地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总量排在福建省最末,俗称“闽东老九”,全区9个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是我国东部沿海闻名的“黄金断裂带”。特别是宁德当时集中了全国40%的畲族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边远地区,生活十分困顿。在这样艰难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带着组织重托、人民期盼,怀着赤诚之心,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厦门经济特区来到封闭落后的闽东,立志带领全区人民打一场脱贫致富的硬仗。两年来,他马不停蹄深入开展调研,身先士卒探索实践、思考总结,将初心使命内化为奋力挣脱贫困枷锁的坚韧意志和务实作风,外化为既切合实际又富有远见的理念、对策与实践。他大力推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在《干部的基本功》中指出,“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并带头不避艰难险阻、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访贫问苦,留下了“三进下党”的感人佳话;他大力倡导“弱鸟先飞”理念,在《弱鸟如何先飞》中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从转变观念入手,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他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指出,欠发达地区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累积式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要求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在扶贫工作中保持锲而不舍、排除万难的韧劲;他始终牵挂少数民族群众,在《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中强调“考虑闽东的脱贫问题不能不考虑畲族问题”,并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中,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当他调离宁德时,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宁德地区实现了与全国同步脱离贫困线。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饱含初心的扶贫攻坚理念和实践发端于闽东、深化于闽东、造福于闽东,日渐泽被全省、启示全国。不论是主政福州时倡导践行“四个万家”“马上就办”,还是在省里工作时大力推动茅草房改造和连家船民上岸等“造福工程”,及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精准脱贫提升到治国理政新高度,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2年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300万以上,被世界银行称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今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兑现在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揣着初心出发的宁德更是面貌焕然一新,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现“摘帽”,现行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0,千亿元级“金娃娃”项目相继落地,昔日的“弱鸟”已羽翼丰满,迎来了经济发展腾飞期。 今天我们重读《摆脱贫困》,更能从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初心使命一以贯之的坚守,感悟他心怀家国、躬身为民的高尚品格,进而时刻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时常叩问和守护初心,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从闽东经验到中国方案的历史性拓展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一以贯之的坚守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热爱与钻研,始终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在带领宁德干部群众摆脱贫困的实践中,他同样十分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摆脱贫困》所阐释的“闽东经验”之所以至今仍拥有旺盛生命力,其根本就在于其中厚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针对当时部分闽东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极力倡导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强调“先飞”意识,并提出“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他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地、联系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搁置“三大热门话题”的长期目标,因地制宜设定近期产业发展计划,强调以政府部门内部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他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六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强调要抓住矛盾主要方面,认清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态势和运行规律等。实践证明,这些极富功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运用范例,符合闽东实际情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宁德的生动实践,对全省以及其他地区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勤学深研、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品格和政治品质,纵贯他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从政之路。在福州和省里工作时,他作出一系列极具超前眼光的战略决策,为贫困地区的发展赋能,至今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和实践光辉,许多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统筹谋划脱贫攻坚的思路、目标、路径、体制机制、政策、保障措施等,引领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博大胸怀,向全世界发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些鲜活而丰富的当代实践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今天我们重读《摆脱贫困》,更能从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一以贯之的坚守,感悟他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崇尚实践的精神品格,进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掌握好这一锐利思想武器,用于指导工作、破解难题,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达到知行合一。 ▲▲从“谁得罪谁的问题”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坚定斗争意志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的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摆脱贫困最坚强有力的保障,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任何人都不能“得罪”的第一位来对待。他在《摆脱贫困》中对此作了许多鞭辟入里、语重心长的论述。书中还多次提到清理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行动,这件事在宁德乃至福建都影响至深。当时,宁德有一些干部以权捞钱,无偿调用劳动力,占用计划内的“三材”,甚至侵占教育、扶贫、救灾和海岛建设的专用物资,为个人占地建房,影响极其恶劣。习近平总书记顶住压力,带领地委班子动真格、出实招,进行了严肃查处。他斩钉截铁地指出:“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了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经过一年多的真抓实干,宁德地区共查处了7392名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问题,刹住了歪风,赢得了民心,为宁德摆脱贫困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对党风廉政建设这一事关党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问题的鲜明态度,体现了他抓党建转作风促脱贫的坚定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责任担当,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严肃问责,把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贯穿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方面,架起了不可触碰的纪律“高压线”。 今天我们重读《摆脱贫困》,更能从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的坚守,感悟他义无反顾、动真碰硬的非凡勇气和用铁的纪律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的坚毅行动,进而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站稳立场、把准方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进行到底。 《摆脱贫困》是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是宁德实践,是中国故事,是初心谱就的动人篇章。在中华民族即将首次消除绝对贫困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将通过认真研读这本书,汲取摆脱贫困赋予我们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担当和追求,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知重负重、迎难而上,昂首阔步、百折不挠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主席) |